黑龙江招警

3773考试网公务员考试黑龙江招警正文

2009年政法招考专业综合II考试大纲.doc

来源: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09-7-20 21:22:53

 

 

 

 

2009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笔试

 

专业综合II考试大纲

 

 

 

教育部考试中心

 

 

目 录

 

I.考查目标…………………………………………………………2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2

III.考查内容…………………………………………………………3

IV.参考试题…………………………………………………………23

V.参考答案…………………………………………………………29

 

I.考 查 目 标

 

专业综合II考试包括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三部分内容,主要考查上述学科
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法学的角度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学位所要
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的同时,侧重考查
考生运用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法学知识及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生
应能:

1.正确掌握和准确理解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基本原理。

2.正确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处
理和正确评价。

3.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综合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
原理,对我国现实法律现象和法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准确、恰当地使用法学专业术语和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表达,论述有据,条理清晰,符
合逻辑,文字表达通顺。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法理学 60分

中国宪法学 50分

中国法制史 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多项选择题 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分析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III.考 查 内 容

 

第一部分 法 理 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法 学

一、法学的含义

法学的概念;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体系。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产生的条件;法学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征。

 

第二节 法 理 学

一、法理学的含义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法、法律的含义

一、汉语中“法”与“法律”的词义

二、西语中“法”与“法律”的含义

三、当代中国“法”与“法律”的使用

 

第二节 法 的 本 质

一、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神意论认为法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理性论认为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自然法高于实在法;
命令说认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是以制裁为后盾的行为规则;民族精神论认为法是民族精
神的体现;社会控制论认为法是社会控制的工具。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法所
体现的意志也受经济以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三、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第三章 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 法 的 起 源

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

法起源的经济因素;法起源的政治因素。

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由与道德规范、宗教
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

 

第二节 法 的 演 进

一、古代法

奴隶制法严格保护奴隶主所有制,公开确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特权;封建制法确认人身
依附关系,维护专制王权。

二、资本主义法

资本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法系的概念;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两大法系的区别。

三、社会主义法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第四章 法 的 作 用

 

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含义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

法的作用的定义;法的作用的实质。

二、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

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的角度看,法具有规范作用;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的角度看,法具有
社会作用。这两种作用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评价作用

三、预测作用

四、教育作用

五、强制作用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一、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
阶级内部的关系。

二、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等。

 

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二、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节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法调整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法调整的范围不是无限的

二、法的特性,如概括性、稳定性、滞后性、普遍性等,与社会生活的具体性、复杂性等之
间存在着矛盾

三、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影响

四、法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法 律 制 定

 

第一节 法律制定的概念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的定义;法律制定的特征。

二、立法权与立法体制

立法权的概念;立法体制的概念;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第二节 法律制定的原则

一、合宪性与法制统一原则

法律制定的依据、权限、程序等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二、科学性原则

法律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

 

三、民主性原则

法律制定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程序

一、法律制定程序的概念

二、法律案的提出

三、法律案的审议

四、法律草案的表决

五、法律的公布

 

第四节 法 律 效 力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

二、法律对人的效力

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遵循以属地主义为主、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补充的原则;我国
法律对中国人的效力;我国法律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

三、法律的空间效力

法律的空间效力的概念;法律的域内效力;法律的域外效力。

四、法律的时间效力

法律的时间效力的概念;法律生效的时间;法律效力终止的时间;法律的溯及力。

 

第六章 法 律 体 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二、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色

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等法律
部门构成。

 

 

第七章 法 律 要 素

 

第一节 法 律 规 则

一、法律规则的概念

法律规则的定义;法律规则的特点。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

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
性规则。

三、法律规则的结构

法律规则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构成。

 

第二节 法 律 原 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

法律原则的定义;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二、法律原则的种类

政策性原则与公理性原则;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

 

第三节 法 律 概 念

一、法律概念的含义

二、法律概念的种类

 

第八章 法律渊源与法律分类

 

第一节 法 律 渊 源

一、法律渊源的含义

二、法律渊源的分类

法律的正式渊源: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国际条约等。

法律的非正式渊源: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习惯、学说等。

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特别行
政区的法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

 

第二节 法 律 分 类

一、法律的一般分类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国内法与国
际法。

 

二、法律的特殊分类

公法与私法;普通法与衡平法;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第九章 法 律 实 施

 

第一节 法律实施与法律实现

一、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的概念;法律实施的分类;法律实施的意义;法律实施状况的评价。

二、法律实现

法律实现的概念;法律实现的意义;影响法律实现的因素。

 

第二节 执 法

一、执法的概念

执法的定义;执法的特点。

二、执法的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讲求效率原则;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第三节 司 法

一、司法的概念

司法的定义;司法的特点。

二、司法的原则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
法律为准绳原则。

 

第四节 守 法

一、守法的概念

守法的定义;守法的意义。

二、守法的要素

守法的要素包括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

三、守法的原因

四、守法的态度

 

第五节 法 律 监 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法律监督的定义;法律监督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社会
监督包括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十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第一节 法 律 解 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的定义;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二、法律解释的分类

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等。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包括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行政解释。

 

第二节 法 律 推 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的定义;法律推理的特征。

二、法律推理方式

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实质推理(辩证推理)。

 

第十一章 法 律 关 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含义与分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绝
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国家;法律关
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人身利益。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包括抽象的条件和具体的条件。

二、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一节 法 律 责 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法律责任由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因素构成。

三、归责与免责

归责的概念;归责的原则;免责的概念;免责的条件。

 

第二节 法 律 制 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法律制裁的定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十三章 法 治

 

第一节 法治的含义

一、法治的内涵

二、法治与法制

三、法治与人治

四、法治与德治

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

一、法治与民主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第三节 法 治 国 家

一、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

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三、法治国家的标志

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较高的全
民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秩序。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根本保证。

四、依法治国方略及其实施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第十四章 法 与 社 会

 

第一节 法 与 经 济

一、法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法与生产力

法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法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法与市场经济

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法 与 政 治

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二、法与政策

政策对法具有指导作用;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第三节 法 与 文 化

一、法律意识与律法文化

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律文化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
文化。

二、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的区别;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冲突;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
系。

 

第二部分 中 国 宪 法 学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 法 概 述

一、宪法的定义

二、宪法的形式特征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效力的最高
性及其表现;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三、宪法的本质属性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
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与宪政

宪政的涵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英、美、法三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宪法的发展及其趋势。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宪法修正案。

 

第三节 宪法原则和宪法分类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二、宪法的分类

宪法的形式分类;宪法的实质分类。

 

 

[1] [2] [3]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