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10年博士后招聘计划 | |||||
研究组 | 合作导师 | 研究方向 | 供博士后承担或参与研究项目名称 | 招收人数 | 对申请人背景要求 |
快速分离与检测 (102组) |
李海洋 | 气溶胶的测量新方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线测量大气新生粒子的粒谱和化学成分的新方法新仪器的研究》 | 1 | 化工、大气科学专业,熟悉气溶胶测量或流体力学计算 |
质谱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 | 科技支撑项目《二次离子和串级质谱关键技术研究》 | 2 |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专业,熟悉质谱的设计或质谱应用 | ||
在线分析新方法 | 863项目《重要有机化工溶剂的在线监测技术与设备》 | 2 | 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相关专业,熟悉样品前处理或传感器 | ||
手性合成 (201组) |
周永贵 | 不对称氢化 | 合成 | 1 | 有机合成化学专业 |
催化杂环合成 (202组) |
万伯顺 | 催化杂环合成 | 催化合成嘧啶等化合物新方法 | 1 | 有机合成化学专业 |
有机金属催化与合成 (203组) |
余正坤 | 二氧化碳活化 | 973项目 | 1 | 有机化学或高分子化学专业 |
多相均相化催化 | 自选 | 1 | 有机化学或多相催化化学专业 | ||
离子液体 (207组) |
刘莉 | 离子液体 | 纳米有序结构的合成及催化应用 | 1 | 有机、催化、材料专业 |
生物质化学品与材料合成研究组 (2T1组) |
王峰 | 生物质化学品合成 | 催化化学转化法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 | 2 | 物理化学催化专业,有机合成,材料化学 |
燃料电池系统与工程 (301组) |
邵志刚 | 再生燃料电池 | 再生氢氧燃料电池 | 1 | 电化学、催化、化工、材料专业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车用燃料电池应用基础研究 | 1 |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303组) |
张华民 | 燃料电池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的研究开发 | 2 | 应用化学、电化学、化学工程 |
储能电池 | 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 | 2 | 应用化学、电化学、化学工程 | ||
CO2资源化转化 | 双效一体式可再生燃料电池技术 | 1 | 应用化学、电化学、化学工程 | ||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T2组) |
陈剑 | 储能电池 | 研究与开发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 | 1-2 | 电化学或材料学专业,具有研究与开发锂离子电池的经验,或具有研究与开发介孔碳材料的经验;综合性大学化学本科学历;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
纳米催化材料(3T3组) | 宋玉江 | 纳米材料应用 | 新能源纳米催化材料 | 2 | 具有纳米材料合成与电子显微镜或电化学表征研究经验;较强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
催化反应化学 (501组) |
申文杰 | 催化新材料 | 形貌、结构、尺寸可控的纳米金属氧化物及金属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 1-2 | 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材料化学专业 |
催化反应 | 二甲醚和甲醇的转化及利用 | 1-2 | 低碳醇醚反应化学,有机化学专业 | ||
环境催化 | 甲醛,乙醇等VOC的氧化去除 | 1-2 | 环境催化专业 | ||
纳米与界面催化 (502组) |
包信和 | 表面化学 | 973项目 | 1 | 催化专业,熟悉电子能谱和SPM者优先 |
碳材料和碳催化剂 | 973项目 | 1 | 催化专业,从事过相关研究 | ||
电催化剂和电催化过程 | 973项目 | 1 | 催化专业,从事过相关研究 | ||
孔材料合成和结构 | 973项目 | 1 | 催化专业,从事过相关研究 | ||
多相催化剂制备和催化反应 | 973项目 | 1 | 催化专业,从事过相关研究 | ||
固体NMR在催化中的应用 | 973项目 | 1 | 催化专业,从事过相关研究 | ||
催化相关的理论计算和模拟 | 973项目 | 1 | 理论计算专业,从事过相关研究 | ||
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 (503组) |
李灿 | 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表征研究 | 973项目 | 1 | 催化专业,从事过催化反应和光谱表征研究 |
李灿 冯兆池 |
光谱仪器研制 | 深紫外拉曼光谱仪研制 | 2 | 物理、光学专业,有仪器研制经验 | |
催化材料合成过程的原位表征研究 | 973项目 | 1 | 催化专业,从事过催化材料合成和光谱表征 | ||
时间分辨成像光谱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东北仪器平台研制项目 | 1 | 生物专业,从事过光谱表征研究 | ||
李灿 | 太阳能光电材料和太阳能电池 | 铜铟硒电池、染料敏化电池与硅薄膜电池 | 1 | 物理化学,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 | |
李灿 张文华 |
太阳能光电材料和太阳能电池 | 半导体纳米材料和纳米太阳能电池 | 1 | 物理化学,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 | |
李灿 张坚 |
太阳能光电材料和太阳能电池 | 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 | 1 | 物理化学,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 | |
李灿 施晶莹 |
太阳能光电材料和太阳能电池 |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和重整生物质制氢 | 1 | 物理化学,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 | |
李灿 韩洪宪 |
光催化 |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1 | 在以下领域有经验者优先考虑:无机、有机合成、金属有机配位物、光催化、光电催化、半导体、介孔材料、核/壳层结构、分子组装、电子的转移、电子/空穴分离的长寿命态等 | |
光催化 | 太阳能光催化重整生物质制氢和化学品 | 1 | |||
光催化 | 模拟自然光合作用Z-型机制的光催化循环体系的分子组装 | 1 | |||
无机膜催化及催化新材料 (504组) |
杨维慎 | 无机膜 | 基金委项目“无机膜与膜催化” | 1-2 | 具有无机膜研究经验 |
催化 | 973项目“天然气催化转化” | 2-3 | 具有催化研究经验 |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506组) |
杨启华 | 手性催化、光电材料 | 国家自然基金、973 | 1 | 有机合成、光电转换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有几-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 1 | 有机化学、生物催化或材料合成研究背景 | ||
理论催化 (507组) |
李微雪 | 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界面催化,纳米催化,碳催化材料,理论催化反应 | 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团队项目、科技部重点实验室 | 1-2 | 物理、化学或材料等专业毕业,具有从事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量化计算研究经验,具有较高独立工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
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和光腔研究 (703组) |
刘万发 | 化学激光 | 化学燃烧供碘系统 | 1 | 化工化学专业,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工程研发能力,动手能力强;具有实验定量分析的经验经历。 |
氧碘化学激光测试与诊断 (705组) |
多丽萍 | 化学激光 | 激光新体系探索研究 | 1 | 物理化学专业,具有激光化学或化学反应动力学或分子反应动力学基础和研究经验,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撰写英文科技论文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
甲烷及低碳烷烃转化新催化过程 (802组) |
田志坚 | 工业催化、石油化工 | C4烯烃复分解 | 1 | 催化及相关专业,实验技能扎实,做事认真细致,团队合作能力强,发表过高水平英文科技论文;对催化剂研究开发及石油化工领域有很好的了解,具有催化剂开发独立科研能力;从事过分子筛合成研究、催化剂开发、评价等工作。 |
能源环境工程 (901组) |
王树东 | 化学工程 | 煤制合成天然气 | 1-2 | 熟悉化学反应器分析;熟悉了解石油化工及煤化工专业 |
废水处理工程组 (902组) |
孙承林 | 环境化学 | 国家863项目 | 1 | 博士期间从事高级氧化处理废水研究 |
工业催化 | 脱氢催化剂研究 | 1 | 博士期间从事工业催化剂研究 | ||
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 (1101组) |
韩克利 | 分子反应动力学 | 激发态光化学 | 2 | 物理、化学或相关专业博士毕业;具有电子激发态计算的经验;能够熟练使用Molpro、Molcas等激发态计算程序 |
有机合成 | 荧光探针及金属配合物合成 | 1 | 有机或金属有机合成经验 | ||
计算机编程 | 含时密度泛函 | 1 | 计算化学或计算物理编程经验 | ||
激发态计算 | 973项目 | 2 | 具有理论与计算化学的经验 | ||
燃烧动力学 | 重大研究专项 | 2 | 具有理论与计算化学或者燃烧动力学方面的经验 | ||
反应动力学 (1102组) |
樊红军 | 量子化学计算 | 反应机理研究,结构和成键分析 | 2 | ab initio 或者 DFT的研究经历,有过渡金属体系或者反应机理,结构和成键分析方面的经验优先 |
反应动力学 (1102组) |
杨学明 | 分子反应动力学 | 利用现代动力学实验与动力学理论方法,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元和复杂分子反应及相关过程的动力学 | 2 | 物理化学或化学物理相关专业博士毕业; 熟悉分子光谱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基本理论,有小分子气相光化学研究或者表面光化学研究经验者优先,或者具有激光调谐与真空操作方面的经验;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
分子模拟与设计 (1106组) |
李国辉 | 计算生物物理 | 生物大分子模拟 | 2-3 | 计算数学、理论与计算物理/化学/生物学专业;有生物大分子模拟以及相关计算程序编程经验者优先 |
大分子体系动力学及超快光谱理论 1107组 |
庄巍 | 光化学及光谱理论计算 | 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构建有机染料分子,生物大分子等体系的振动及电子哈密顿量,结合格林函数理论,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技术研究凝聚态大分子体系光谱及其与体系物理现象的关联 | 2 | 化学、物理博士学位,物理教育背景者优先,有过从事量化计算,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计算,量子动力学,分子动力学模拟等领域的研究经历或相关工作经历,编程能力强者优先 |
庄巍 | 大分子体系统计力学及计算机模拟 | 运用统计力学理论,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生物,材料等复杂分子体系动力学进行研究 | 2 | 化学、物理博士学位。物理教育背景者优先,有过从事分子动力学模拟,统计力学理论及数值计算等领域的研究经历或相关工作经历,编程能力强者优先 | |
表面量子构造的动力学研究 (11T1组) |
郭方准 | 分子反应动力学 | 表面量子构造的动力学和同步辐射应用 | 若干 | 熟悉真空科研设备,有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工作踏实认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
团簇结构和反应动力学 (11T2组) |
唐紫超 | 团簇结构和反应动力学 | 团簇结构和反应特性研究 | 1 | 物理化学或化学物理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熟悉团簇结构和反应特性研究的质谱或光谱方法,具有独立开展相关研究的能力,或者具有原子团簇结构和反应特性从头算的经验,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计算程序 |
光化学动力学 (11T3组) |
尹鸿鸣 | 光化学 | 光化学动力学 | 2 | 物理、化学或相关专业;具有电子激发态计算的经验;能熟练使用Molpro、Molcas等激发态计算程序, 或具有直接动力学计算研究经验。 |
有机光电材料 (11T4组) |
邓伟侨 | 理论化学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理论研究 | 1 | 扎实的理论化学背景,熟悉DFT和TDDFT,熟悉大规模计算程序 |
有机合成 | 合成用于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染料 | 1 | 扎实的有机合成背景,熟悉染料类分子的合成 | ||
催化基础和催化新反应探索研究组 (1201组) |
魏迎旭 | 催化反应的原位核磁研究 | 固体催化剂表面核磁催化原位反应研究 | 1 | 物理化学或催化化学博士学位,熟悉分子筛催化反应机理,掌握催化原位表征技术,曾从事固体催化剂表面核磁催化原位反应研究工作 |
理论计算 | 量子化学计算 | 1 | 物理、化学或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熟悉量子化学计算,能够熟练使用Gaussian,dmol3等计算程序进行反应机理的研究;具有分子筛体系的研究经历者优先 | ||
分子筛合成研究组 (1202组) |
田鹏 | 分子筛合成新过程研究 | 建立分子筛合成新工艺过程,同时结合晶化机理基础研究,深入对新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 1 | 具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从事过分子筛材料合成/分子筛晶化机理/纳米分子筛合成等研究经历者优先 |
分子筛合成体系的量化计算 | 从理论计算上设计筛选适于合成特定分子筛新结构的模板剂分子,对实际合成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对分子筛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形貌及晶相变化进行理论计算 | 1 | 具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从事过分子筛材料合成及相关量化计算研究经历 | ||
合成气转化研究组 (1204组) |
朱文良 | 合成气直接转化 | 以合成气(CO+H2)为原料,以合成各种化学品为目标,深入对反应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开发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 | 1 | 要求具有物理化学或催化化学博士学位,有多相催化的研究背景,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过合成气转化研究背景者优先 |
合成气转化研究组 (1204组) |
甲醇/二甲醚转化 | 以甲醇/二甲醚为原料,探索合成各种化学品的新方法,发展高性能的甲醇/二甲醚转化催化剂 | 1 | 要求具有物理化学,催化化学博士学位,或交叉领域如材料科学,无机化学等方向上的博士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 |
催化反应新过程开发与放大研究组 (1206组) |
叶茂 | 气固两相流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 运用多尺度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新的催化反应器中的稠密气固两相流进行理论和数值计算研究 | 1 | 要求化学工程/热能工程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需有较强的数学和流体力学背景,编程能力强。有过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的研究经历,熟悉常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和颗粒离散模拟方法者优先 |
气固反应器模型 | 发展和建立气固反应器模型,结合各种尺度的实验测试数据,对复杂流化床气固反应器进行研究和优化 | 1 | 要求化学工程/热能工程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需有较强的数学背景,编程能力强。有过气固反应器模型或者流态化研究经历,熟悉C/C++语言或者MATLAB者优先 | ||
气固两相流测量技术 | 发展光散射或者电容层析成像测量方法,研究不同流化状态下冷态流化床中的颗粒和气体混合 | 1 | 要求仪器仪表/化学工程/热能工程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需要有较强的光电和仪器仪表研究背景。有过气固两相流量相关工作经历,动手能力强者优先 | ||
肼分解催化剂 (1501组) |
张涛 王晓东 |
化学反应工程 | 液体与胶体推进剂的快速分解分解反应过程模拟和传质研究 | 1 | 化工专业,熟悉过程模拟 |
张涛 王爱琴 |
分析化学 | 纤维素催化转化反应产物分析和分离 | 1 | 分析化学专业,熟练掌握或者熟悉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气相色谱、色质谱连用等分析检测仪器的使用。硕博期间从事多元醇、糖等组分分离的研究工作者优先 | |
张涛 | 生物质催化转化 | 纤维素催化转化新反应和新催化剂的研究 | 1 | 从事生物质转化工作,掌握产物分析技术 | |
材料热化学 (1504组) |
孙立贤 | 新能源材料热化学 | 高容量储氢、制氢材料,太阳能利用的高潜热相变储能材料(973计划、国家重点基金与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支持) | 3 | 具有储氢、制氢,高潜热相变储能材料,智能建筑墙体/地板材料,太阳能利用等相关研究基础 |
药物化学 (1804组) |
肖红斌 |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分析及作用原理研究 | 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中药化学对照品高效、规模制备及活性指纹谱等质量评价综合技术研究 | 1 | 有植物化学分离及结构鉴定工作基础 |
天然产物及糖工程 (1805组) |
杜昱光 | 植物转基因 | 海洋生物农药及植物促生长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 1 | 从事过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具有植物转基因研究背景 |
植物病理 | 寡糖植物免疫调节剂的研究 | 1 | 具有植物免疫学领域研究或用植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病理学经验 | ||
碳水化合物生物转化 | 碳水化合物(功能糖和能源糖)研究 | 1 | 具有碳水化合物生物转化或代谢工程研究经验 | ||
碳水化合物催化转化 | 果糖基能源植物—菊芋生物炼制 | 1 | 具有扎实催化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优先考虑具有生物质(碳水化合物)催化转化研究经验 | ||
动物营养 | 壳寡糖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机理研究 | 1 | 具有动物营养学或糖链与人类疾病关系研究经历,有糖生物学研究背景的优先考虑 | ||
微流控芯片 (1807组) |
秦建华 | 多微多尺度芯片技术 | 国家科技部, 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 | 2-4 | 具有化学、材料科学、物理、生物、药学等相关专业,或有微流控芯片、有机/无机材料合成、传感器、MEMS和纳米技术等研究背景;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读说写水平。 |
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 | |||||
生物医学检验 | |||||
细胞水平药物筛选 | |||||
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 (1808组) |
许国旺 | 代谢组学 | 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代谢组学研究 | 2 | 分析化学相关专业 |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 (1809组) |
叶明亮 |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 基于磷酸化蛋白质组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 | 2 | 具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相关背景,有扎实的相关领域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蛋白质的表达、RNA干扰试验经验,有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背景优先 |
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 (1810组) |
张玉奎 | 新型样品预处理和分离材料研究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1 | 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相近;具有很强的无机或有机材料制备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
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 (1810组) |
张玉奎 | 蛋白质组定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1 | 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相近;精通质谱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
海洋生物产品工程(1812组) | 薛松 | 分子生物学 | 海洋生物催化过程、微藻生物能源等的开发利用 | 1 | 熟悉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包括基因克隆、蛋白重组和异源表达、分离纯化等,具有结构生物学研究经历者优先 |
生物质高效转化 (1816组) |
赵宗保 | 合成生物学 | 产油酵母基因工程改造 | 1 | 分子生物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
工业生物技术 | 油脂发酵研究 | 1 | 发酵工程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 ||
生物质转化 | 生物质化学转化 | 1 | 有机化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 ||
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 (1901组) |
陈萍 | 计算化学 | 第一原理计算研究储氢材料 | 1 | 物理、化学或材料等相关专业博士毕业,具有扎实的计算化学背景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熟悉Gaussian和Vasp等量化计算程序,有均相催化或过渡金属表面催化研究经验者优先 |
化学工程 | 氢源系统设计 | 1 | 具有应用催化类专业博士学位,工作踏实认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应届毕业生优先 | ||
新型纳米材料组 (2000组) |
刘景月 | 能源和传感领域的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 |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功能纳米材料的开发与生产 | 1 | 化学、材料科学或相关专业博士毕业;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在纳米材料合成、结构和性能表征方法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使用电子显微镜和X光衍射仪等;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富有挑战精神,对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
能源和传感领域的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 | 应用于催化和传感领域的可控形貌和成份的金属与合金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1 | |||
高级电子显微技术研究组 | 刘景月 | 差校正电子显微镜技术 | 发展原子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技术,表征纳米材料和多相催化剂的原子结构、成份和能带结构的变化信息 | 若干 | 物理、材料科学、化学或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熟练操作FEG TEM/STEM,并具有利用相关技术开展创新性实验工作的经验;具有扎实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电子能量损失谱和电子衍射技术基础,同时应具备多相催化和纳米材料相关知识和实验经历;具有电子全息技术、三维成像技术和者环境TEM技术和像差校正电子显微技术经验者优先考虑;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富有挑战精神,对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
差校正电子显微镜技术 | 发展原位、环境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纳米材料和多相催化剂的动态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