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户籍新政
背景链接:
2009年6月17日,上海市公布《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规定在上海居住累计满7年,可以居住证转上海户籍。但除了居住累计7年的条件外,还有依法纳税、参加社保、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等其他一些条件。
专家解读:
上海此次户籍新政出台后随即引发无数争议,反映出的公众的一些利益诉求,需要通过调整政府决策作出实质性响应。尽管户籍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阻力甚多,但是社会的发展对改革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但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户籍制度改革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必须加快推进。一项调查表明,91.7%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距离民意的满足,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时评:户籍制度改革会走多远
就业、医疗、养老……2009年,户籍制度正成为社会力求变革、寻求机遇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给地方引进人才和技术,激活地方经济;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创业和就业;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失业”的民生诉求。
多方努力的“户籍制度改革”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进?“户籍制度”下累积起来的身份壁垒会不会在这一年被破除?这一场改革会不会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借思想解放的浪潮推进社会文明进程?都是人们分外关注的。
仔细看来,无论是上海户籍新政,还是国务院的“要求”,都不足以对户籍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冲击。前者,被当作人才引进的奖品和工具;后者,虽是前所未有的举措,但同样属于“政策杠杆”。
所谓“户籍制度文化”,是长期户籍制度之下社会权益的不合理所形成的观念。农村孩子生来就是农村户口,进了城的农村居民是“跳了龙门”;即便是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也因着经济上的差距有着身份的差异。前不久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讲上海话有没有文化”的争论中,一部分人所谓“烧香赶走和尚”的论调即是这类文化的代表。在一些人看来,城市原住民才是城市的主人,所有外来者则是客人。客人不能抢了主人的饭碗,更不能抢主人的头衔“户口”。如此观点,凸显了自大与自闭,而对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而言,是不利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