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于厦门岛西部的筼筜湖是上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形成的内湖,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筼筜湖周边37平方公里内的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内,湖水臭气熏天。
厦门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历经近20年的综合整治,使得筼筜湖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
厦门市市长刘赐贵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厦门的生态治理模式正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厦门已经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力争GDP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同时,实现单位GDP能耗小于0.6吨标准煤、单位GDP水耗小于25立方米、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5%,资源综合利用率大于75%,届时,这些指标将达到国内甚至国际上的领先水平。
近年来,厦门坚持生态型、景观型城市林业发展战略,通过在城区建设具有一定面积的片林,在城郊发展森林公园,在城边建设环城绿化带,构筑城区、城边、城郊协调配置的绿化生态圈,努力建成分布合理、植物多样、空气清新、景观优美、人居和谐的生态城市。如今厦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6%,人均公共绿地13.53平方米,公园总数达40多个,基本实现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的目标。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3%,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与此同时,厦门大力开展创建生态示范区工作,形成了东孚生态示范镇、灌口生态示范镇和同安区生态农业综合建设示范区。同安区生态农业综合建设示范区被农业部等八部委列为全国50个生态建设示范区之一。
刘赐贵说,厦门市在整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既注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重视通过立法、经济等多种手段促使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在强化生态教育、培育生态文化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活动。截至目前,厦门市已经出台了20多个地方性法规或法规性文件,为厦门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该材料主要内容:
5.在黑龙江佳木斯至哈尔滨途中,当地农村垃圾遍地。由于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如不解决这些垃圾的出路,农村迟早会淹没在“白色污染”之中。
记者了解到,哈尔滨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都在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袋,商家也是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购物袋。由于这些塑料包装袋和塑料购物袋质地都比较薄,基本上是使用一次就会坏,并被随手扔掉,形成“白色污染”。每天早晨和风大的时候,飘荡在街道和城市上空的塑料袋,更是成了一种颓废的“风景”。
据业内人士介绍,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是塑料袋的最大提供者。据世纪联华胜达店店长秘书赵明明讲,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非常赞成塑料袋有偿使用。由于一直是免费供应,一些顾客有意多索要塑料袋,本来3个就够用,却要求再多套上2个。
哈尔滨市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体系,近年来哈尔滨市环保部门在塑料袋“白色污染”监管上几乎是空白。
哈尔滨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哈尔滨市虽已出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并于2006年4月1日起实施,但由于种种因素,对塑料袋的回收和再利用还没有很好展开。目前,塑料袋的回收利用方式很多,但废弃塑料袋的回收利用在废弃塑料制品中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只有一小部分垃圾压缩站、垃圾场对废弃塑料袋进行分拣回收,由外地人员上门收购。因此,实行有偿使用对遏制哈市“白色污染”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