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某居委会主任王先生说,每年到了年底,事情就特别多,上周他连续两天每天接到四个来自上级部门的开会通知,开会时间都是早上8时30分,而他们居委会仅有三名工作人员,王先生说:“当时也分不出哪个会重要,三个人只好抓阄儿决定去开哪个会了。”据粗略统计,仅两周时间,他们居委会先后接到了二十多个开会通知。会多,需要写的材料就多。王先生说,最近他们接到的各种评比通知不下十种,每个评比都要求附上个总结材料。还有四五个部门来他们居委会检查,每次来人居委会的人都要忙活一番。而王主任早就有了好几个用于社区建设的好主意,但因为应付各种会议、评比等,不得不把这几个有创意的举措推后了。
据2006年12月18日《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永年县有60多个单位和部门可以制定红头文件,试想,一个县就有60多个单位可以制定红头文件,全国2000多个县又有多少个具体单位有权制定红头文件呢?它们每年要制定多少个红头文件呢?再加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数量,那该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啊!
我国每年开会“开掉“的费用惊人。不少会议动辄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花在了材料印刷上。在“热烈隆重”的思想作祟下,材料越印越精美,装饰越来越高档,会场越来越豪华。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定级别的机关干部,每年参加的大大小小会议不下50场。在各种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通常会领到大摞大摞的材料,诸如会议文件、领导讲话、交流材料、典型发言稿、宣传资料及画册等等。少则十几页,多则几百页,不管有用没用,参会人员人手一份。一位在大型企业担任办公室主任的王女士说,她最近安排的一次会议,给与会者准备的材料用纸袋装着,足有10多斤重,参加会议的有200多人,这样一算,一次会议就用了1吨纸。可是不少与会者一散会就将大本大本的材料扔进了宾馆的废纸篓。调查显示,我国公务人员的人均纸张占有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敬字惜纸”,这不仅是机关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举。
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粉墨登场,轮番轰炸,使得一些基层领导根本无法集中精力抓好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工作,更令人不安的是有些会不开也罢,开了反而适得其反。每逢重大节日各地政府都会组织“送温暖“活动,兴师动众进社区、下农村、访农户,慰问弱势群体,这似乎无可非议,但有些地方官员却把它当成“作秀”的良机,西装革履地坐着高级轿车,在部门与新闻记者等众人浩浩荡荡陪同下,把衣衫褴褛的贫苦农民集中起来开所谓的“慰问会”,排着长队送大米、发钞票,然后展示在电视画面上的是感激涕零的动人场景,甚至还出现请穷苦农民吃高档“年夜饭”、看外国“大片子”的怪现象。这种场景与其说使人感到温暖,不如说令人锥心刺骨。时代发展到今天,送温暖式的慰问会也应与时俱进,转向构建和谐社会,逐步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医疗、养老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最主要问题。
大概出于招商引资、引进外资的动因,这几年许多地方党政主要官员为了在任职内“有所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顾当地客观实际,争先恐后、竞相攀比搞起了五花八门的地方节庆,什么“风筝节“、“螃蟹节“、“龙虾节“、“美食节“、“桃花节“……纷纷出笼,还辅之以小则省台、大到中央台执导的“盛大晚会”,所需费用则打着“商业运作“的旗号向单位、企业强行摊派,动辄一两百万付之东流,可签来的是很少到位的意向性投资协议书,一些机关、单位、企业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政治前途,不惜弄虚作假,欺骗上级,假报表、假增收、假税收、假情况已司空见惯,更令人憎恨的是还开假会,今天上级来了要开座谈会,便有意钦点“说好话“的参会;明天上级要下乡,便事前“辅导“农民应当“怎么讲“;后天听说要开现场会,便把邻村的牛羊牵来凑数,还厚颜无耻地大吹特吹是如何带领农民致富的。如此弄虚作假,岂不是向上级提供错误的决策信息?岂不是对党、对人民的一种丧尽天良的犯罪行为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