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
(共20题,参考时限20分钟)
所给出的图、表或一段文字均有5个问题要你回答。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请开始答题:
一、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某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的资料如下:(单位:万人)分组合计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男性3452711712060912女性40548228903063总计75075345210901515(注:学习年限标准:文盲,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15年;本科及以上,16年)
111.该地区每万人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是多少?( )。
A.350人/万人 B.400人/万人
C.450人/万人 D.500人/万人
112.根据上表所示,男女比例最为均衡的是哪种文化程度人群?( )。
A.文盲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113.经折算,该地区劳动力的平均学习年限约为7.34年,那么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认为( )。
A.该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达到小学水平的人数所占比重较大
B.该地区劳动力中文化程度高的人数偏少
C.该地区劳动力中文盲现象相对严重,对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影响较大
D.该地区劳动力中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相对男性是偏低的
114.若使该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资料更直观地呈现,那么选择哪一种图最好?( )。
115.当地政府计划将该地区劳动力资源当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由原来的6∶1∶1调整为5∶3∶2,假设该地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不变,则大专、本科及以上两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应分别增加多少万人?( )。
A.43;25 B.40;22 C.36;18 D.39;21
二、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某地区用水与人口情况
日平均用水量分配图
116.当日平均用水量为200万吨时的年代,人口约为多少万?( )。
A.110 B.150
C.170 D.210
117.从1970年到1990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百分比减少了的是( )。
Ⅰ.发电用水。
Ⅱ.其他工业用水。
Ⅲ.灌溉用水。
A.Ⅰ B.Ⅰ、Ⅱ
C.Ⅱ、Ⅲ D.Ⅰ、Ⅱ、Ⅲ
118.日平均灌溉用水的实际水量从1970年到2000年如何变化?( )。
A.减少了 B.增加了
C.不变 D.无法确定
119.从1970年到1990年,日平均发电用水量大约增加了多少万吨?( )。
A.30 B.45
C.75 D.120
120.下列各图中能够反映出从1910年到2000年日平均人均用水量变化趋势的是( )。
三、根据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下面几张图分别是中国网民的性别、年龄及学历构成。
121.如果中国网民的总人数为2 250万,那么41岁以上的网民约有多少万人?( )。
A.100 B.200
C.300 D.400
122.男性网民比女性网民约多多少?( )。
A.60% B.70%
C.90% D.130%
123.下列说法中哪些正确?( )。
Ⅰ.本科以上(含本科)的网民比本科以下的网民多。
Ⅱ.25~30岁的网民比31~40岁的网民多。
Ⅲ.本科学历的网民所占的比例最高。
A.Ⅰ B.Ⅱ
C.Ⅲ D.Ⅱ、Ⅲ
124.18岁以下的网民人数与下列哪个年龄段的最接近?( )。
A.18~24 B.25~30
C.31~40 D.41~50
125.网民人数随着学历升高而变化的趋势大致符合下列哪幅图?( )。
四、根据下列文字资料回答问题。
2002年1~6月,我国通信业务收入完成2 18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增幅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其中,邮政完成247.4亿元,增长8.5%;电信完成1 942.1亿元,增长16.6%。各项业务中,国内长途业务收入222亿元,同比下降0.2%;国际业务收入36.8亿元,下降17.6%;移动通信收入920.6亿元,增长24%;本地网通信收入565亿元,增长13.5%;数据通信收入84亿元,增长68%。以上各项业务分别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的11.4%、1.9%、47.4%、29.1%和4.3%。各类新业务迅猛发展。上半年,IP电话通话时长达到253.4亿分钟,同比增长21.3%。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326亿条。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到6 627.1亿元,同比增长24.7%。上半年,全国电话用户新增5 126.6万户,平均每月增加854.4万户,用户总数达到3.7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新增1 990.9万户,达到1.9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新增3 135.7万户,达到1.76亿户。固定电话用户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1 385.2万户,达到1.25亿户;农村电话用户新增605.7万户,达到7 411.4万户。电话用户中,东、中、西部地区各为1.95亿户、1.1亿户和0.7亿户,分别占52%、29.3%和18.7%。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30.2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4.3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86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2.7个百分点。
126.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比重最大的业务在2002年上半年中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情况是( )。
A.增长13.5% B.增长24%
C.增长68% D.下降0.2%
127.200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为( )。
A.6.5% B.7.0%
C.7.8% D.8.8%
1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Ⅰ.业务收入增长最快的是数据通信,但其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比重还不足5%。
Ⅱ.农村电话用户新增数量比城市电话用户新增数量大。
Ⅲ.东部的固定电话用户数比中部和西部的总和还多。
A.Ⅰ B.Ⅱ
C.Ⅱ、Ⅲ D.Ⅰ、Ⅲ
129.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比上年末增长了( )。
A.5% B.9%
C.15% D.20%
13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国际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B.IP电话通话时长同比增长超过20%
C.邮政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7%
D.移动电话普及率有一定提高
全部测验到此结束!
200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数字运算
一、数字推理
1.B 【解析】该数列相邻两数的差成3、4、5一组循环的规律,所以空缺项应为20+5=25,故选B。
2.C 【解析】该数列相邻两数的差为2 的n次方(n=1,2,3……),分别为21,22,23,24……因此,空缺项应为31+25=63。故选C。
3.C 【解析】该数列是n的n次方(n=1,2,3……),11,22,33……55,所以要选的数应该是4的4次方即256,故选C。
4.B 【解析】该数列的规律比较难找,需要相邻两数做差后再次做差,我们从给出的五个数相邻两数做差得到17、9、5、3,再将这四个数做差得到8、4、2,可以发现它们都是2的n次方(n=1,2,3……),所以空缺项应为36+17+24=69,故答案选B。
5.A 【解析】该数列的奇数项的分子都为2,分母是首项为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5、7……; 偶数项的分子都为1,分母是首项为2,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3、4……,故选A。
二、数学运算
6.D 【解析】设原价为1,进价为x。
则售价为0.8,毛利为0.2x。0.8-0.2x=x,x= 。
如果以原价出售,则售毛利为1- = 。所以,毛利相当于进价的 ÷ =12。
7.C 【解析】由题中可知大号衬衫、小号衬衫各50件,白色衬衫共25件,蓝色衬衫共75件。题中已告诉大号白色衬衫有10件,可知大号蓝色衬衫有50-10=40件,则剩余的蓝色衬衫全是小号的,共75-40=35(件)。
8.C 【解析】票价为14元时,不算空位的总售价为14×100=1 400(元),若算上空位可知总售价应低于1 360元,所以可排除A、B;票价为16元时的总售价为:16×100-16×15=1 360(元)与题意相符,故C正确。
9.A 【解析】设2000年销售台数为x,则2001年销售台数为:x(1+20%),即1.2x。
设2000年每台的售价为y,则2001年为:y(1-20%),即,0.8y。
2001年每台的售价销售额为:x×y=3 000。
因此,2000年的销售额为1.2x×0.8y=0.96xy,为2 880元。只有A最接近。
10.B 【解析】可知1分钟后甲跑完2圈结束,乙跑完3圈结束,丙跑完4圈结束,即1分钟后3匹马都处于起点的位置。此题中跑马道长600米的已知条件是迷惑条件,不要因此影响思考方向。所以正确答案为B。
11.C 【解析】由题意可知若此药水第一天为1,则第二天为 ,第三天为1× × = ,第四天为1× × × = ,据此规律,可知C正确。
12.B 【解析】此题中设置的提成有三个级别:(1)≤10提成10%;10<(2)≤20提成7.5%;(3)>20提成5%。当利润为40万时,在第一个级别时可提1万;第2个级别可提1.75万;第三个级别可提1万,故总额为2.75万。
13.A 【解析】设增加的学生数为x,则不等式
< ,得x<50。
=0.071,且x<50,故选项A正确。
14.A 【解析】设x分钟后相遇,则40x+80=60x。则x=4。
因小狗的速度为150米/分钟,故小狗的行程为150×4=600,故A正确。
15.C 【解析】本题是求周长为4万千米+10米和4万千米两个圆的半径的差值,即(4万千米+10米)÷2π-4万千米÷2π= =1.59米,大约1.6米。故C正确。
第二部分 判断推理
一、图形推理
16.A 【解析】观察该套图可发现图形呈现顺时针90度旋转规律变化,依此规律可知选项A正确。
17.B 【解析】观察该套图形,会发现四个图形的5条线中的第2条均为长线,依此规律,四个选项中只有B正确。
18.B 【解析】图中横线之间的形状呈“白”“黑”“白”“黑”间隔排列的规律,且最两边两条竖线段之间的距离都不小于横线上的图形所占的长度。所以正确答案为B。
19.A 【解析】该套图的四个图形内的黑点均分布在图形的每个边角上,依此规律,故A正确。
20.C 【解析】观察该套图可发现:图中的两个小圆在顺时针旋转,大圆在逆时针旋转。且当大圆内的线段处于水平或竖直状态时,其两端的小圆不同。依此可推出答案为C。
21.A 【解析】图形呈逆时针旋转,且短线段逐渐减少,由此可知答案为A。
22.D 【解析】该套图的4个图形,为同一图形从不同角度所呈现的不同状态。选项A,B,C由该套图翻转后的图形变化而来,故选项D正确。
23.A 【解析】第一套图中图三由图一、图二组合,并去除外框的重叠部分而成,第二套图也遵循此规律,故A正确。
24.B 【解析】第一套图的三个图形均为3画组成;第二套图的图一、图二也均为3画。依此规律可知B正确。
25.B 【解析】第一套图中图三由图一旋转180度后的上部分与图二下半部分组合而成。第二套图也遵循此规律,可知答案为B。
二、演绎推理
26.D 【解析】由题意可知预测降水是气象学家的一个职责,但这并不表示气象学家的职责就是预测降水,所以A不正确;“当一个高压峰遭遇一个低压峰时,……”可知这只是一种假设,而并不是低压峰总是向高压峰方向移动的,所以B不正确;而C项并不能从陈述中推出;由“……通常会发生降水”可知高压峰与低压峰相遇只是降水的一个条件,D项中用了“某些”,符合题意,故正确。
27.A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由“另一方面……”可知B项只是改变食物结构导致的一个结果,并不全面,故排除;C项与B项有异曲同工之意,也可排除;人口的增长会导致食物摄取量增加,而非D所述,只有A项概括的比较恰当,故选A。
28.B 【解析】技术革新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最近15年,世界技术有很大革新”并不能推导出经济增长迅速,故排除A、D项;C项在陈述中并未提及,只有B项可以从陈述中推出。
29.A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C项陈述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题中只提到胡椒的供应相当短缺,并未提到胡椒的消费问题,排除B;可可的价格高但并没有说到低于三年前,故排除D;只有A项可以从陈述中推出。
30.C 【解析】选项A、B无法由陈述中直接推出;选项D“顾客不喜欢他人的介绍和建议”在陈述中找不到依据;从“顾客不易被操纵”和“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以推出C,故C为正确答案。
31.B 【解析】“轻盈、精美的风格”是指洛可可,所以A不正确;“洛可可风格适合于现代公寓”,但并没有说现代公寓都是洛可可式的,所以C不正确;“雄伟高贵”指的是凡尔赛,既不是指洛可可,也不是指巴洛克,所以D不正确;由“洛可可是一种新型装饰,是为热爱冒险……奇思遐想的社会服务的”和“洛可可……首先出现于法兰西”可知B正确。
32.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项A无法从陈述中直接推出;陈述中说“广告要做的是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而并未指明这样做是否困难,所以选项B也无法推出;选项D在陈述中没有依据;由“顾客对某项产品的记忆比对产品某些特性的了解还重要”可知C正确。
33.B 【解析】“今年的国民生产产值增长率预计……”,“与2001年头7个月相比,……只增长了……”,前者为“今年”,后者为“头7个月”,在时间上不具可比性,前者为“预计”,既未然,后者为“了”,即已然发生,所以A不正确;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与“其他发达国家”并非同义词,一是这四国并不代表所有其他发达国家,二是陈述并未说他们四国就是发达国家,所以C不正确;其他欧洲国家同中国的贸易“均”增长了“10%”,而“不是”都增长“迅速”,所以D不正确;只有B可以通过数字的比较直接从陈述中推出。
34.B 【解析】虽然“基督徒们反对皇权意识”,但无法推断出基督教与皇帝及其政权的斗争,所以A不正确;公元312年基督教就“一点点赢得了……支持”,公元312年只是为其划上了句号,所以C不正确;公元312年基督教不再受迫害,所以D不正确;只有B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35.C 【解析】假设A正确,两个男孩没有雀斑,则最多只有4个孩子有雀斑,与“5个孩子有雀斑”矛盾,所以A不正确;假设B正确,三个女孩没有卷发,则最多只有3个孩子有卷发,与“4个孩子有卷发”矛盾,所以B不正确;假设C正确,两个男孩没有卷发:则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有卷发,两个男孩有雀斑则一个男孩和三个女孩没有雀斑,与题中假设相符,故C为正确答案。假设D正确,可以推出两个孩子没有雀斑,则最多只有4个孩子有雀斑,与“5个孩子有雀斑”矛盾。
36.C 【解析】“毕加索吃苹果,每个都只咬一口”,只是中国画家打的一个比喻,所以A不正确;选项B没有依据;陈述中说毕加索涉及诸多领域,而没有说“没有不涉及的领域”,所以D不正确,只有C是陈述的正确理解。
37.A 【解析】假设A正确,则甲说了实话,乙、丙、丁三人没说实话,故A正确;假设B正确,则丙说了实话,乙可能说了实话,甲、丁两人没说实话,故B不正确;假设C正确,则丁说了实话,乙、丙可能说了实话,甲没说实话,故C不正确;假设D正确,则乙、丁说了实话,甲没说实话,与文中一人说了实话相矛盾。
38.A 【解析】本题有三个陈述。由陈述二、三可知选项B正确;由陈述三可知选项C正确;由陈述一、二可知D正确;只有A项错误。
39.B 【解析】本题有三个陈述,由陈述一可知巴西队是惟一一支南美球队,可推出A;由陈述三可知选项C;由陈述一可推出选项D;只有选择B在陈述中找不到依据。
40.C 【解析】本题有四个陈述。由陈述三可推出选项A和选项B;由陈述一可推出选项D;陈述中说入世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而并没有说政治发展将快于经济发展,故C无法从陈述中推出。
三、定义判断
41.A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定义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一词的理解,劳动者即职工,劳动力使用者即企业。只有选项A中争执的双方符合这个定义,而其余选项中争执的双方都不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的关系。
42.B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与原诉有联系的行为”,只有B项符合,而其他选项中被告提起的独立诉讼请求与原诉都没有联系,所以不符合定义。
43.B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民事法律关系或权利”,A项中“1 000元的借款”是诉讼标的物;C项中并非某一确指的民事法律关系;D项则属于刑事法律关系。只有B符合,而其他选项中的争议已经超出了“民事法律关系或权利”的范畴。
44.D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在于“无偿给予”, 选项A和C中甲并没有将自己的财产“给予”乙,而B项中甲给予乙财产则是有偿的,要求“给自己养老”,因此只有D项符合定义。
45.A 【解析】选项B不符合定义中“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机会时进行社会帮助”的条件,C和D项则不符合“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形成专门消费基金”的要求。A项国家有专门的《工伤保险条例》要求企业为本单位职工缴纳这一费用。
46.B 【解析】选项A中王某占有的并非“本单位财物”; C项中刘某占有的是一个200元的收音机,不符合定义中“数额较大的行为”的条件;D项中赵某则是为了增加公司的利润而不是“占为己有”,只有B项中刘某的行为符合定义。
47.C 【解析】选项A中女色不是“他人财物”;B项中刘某未做任何疏通工作,不符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D项中的李某则不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故只有C项符合定义。
48.D 【解析】D项中的某甲因“同一个违法行为”即超生被处以两次罚款,因此不符合“一事不再罚”规定,而其它三个选项中都没有给当事人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故选D项。
49.C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在于“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而选项C中只是“暂时离去”,没有出现定义中所描述的情况,其它选项则都符合定义。
50.D 【解析】选项D中价格的降低是“由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规模化经营”使得成本降低,而不是特意在国外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或成本价出售商品,其它三项则都符合“倾销”定义。
第三部分 常识判断
一、单项选择
51.A 【解析】B项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C项是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美国因此正式参战;D项是二战中德国在欧洲战场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标志性事件。故应选A项。
52.C 【解析】因为根据我国宪法第5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我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选项A和D都不是立法机关,没有通过设置直辖市的权利。而就通过设置重庆直辖市的这一具体事实来说,是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为直辖市,故应选C项。
53.C 【解析】提高利率,储蓄会增加,而降低利率,储蓄则会减少,投资和消费会增加,所以本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很快就可以排除A、B、D三个不正确的选项。
54.D 【解析】选项A中悉尼在南半球,气候与我们所在的北半球气候相反,故9月15日的时候,悉尼并不是“秋风送爽”,而应是“春意盎然”; 选项B中《诗经》那个时代的七月相当于我们今天的8、9月,所以,“七月流火”并不是指炎热的天气,而是指天气逐渐转凉;选项C中“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D是正确答案,水晶和沙子的主要成分都是硅。
55.A 【解析】A项中的“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题干中的情况正属于此;B项的“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形成专门消费基金,对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机会时进行社会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C项中的“社会捐助”则是以非强制的方式款物,帮助解决灾区和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困难的;D项中的“社会优抚”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