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加快建立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要从国情出发,分步实施。目前,要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广覆盖。对于城镇下岗职工、低收入居民、学生、老弱病残等群体,要由政府投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重点解决大多数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问题。建立城乡特困居民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今后,要逐步向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
六是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依法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严格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等服务要素准入。加强卫生监督,推行综合执法,严禁各种非法行医,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医疗广告监管。特别要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严格规范医院诊疗行为,改进服务流程,简化就医环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医院物价和收费管理,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严格限制大型医院规模和大型设备购置,防止卫生资源浪费。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教育,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 延伸阅读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高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失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服务水平差距加大,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其原因,一是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10.1亿增加到28.4亿;住院人数由1907万增加到9827万。城市大医院和专科医院人满为患,找高水平医生看病难,引发群众不满。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严重滞后。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力量弱、条件差、水平低,缺乏优秀的医务人才,群众的信任度满意度不高。三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全国有近3亿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群众看病负担重。四是医院公益性淡化。政府投入平均只占医院经常性开支的7%,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和运行经费等都要靠医疗服务收费解决。这种“创收”机制导致医疗服务不规范、追求经济收益,引发医患关系紧张。五是“以药补医”机制导致药价虚高。长期以来,实行“以药补医”政策,靠药品加成弥补医院收入不足,导致医生开大处方、卖贵重药等问题,抬高药品价格,加重群众负担。
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健康服务,必须把维护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公益性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变不符合公益性要求的“创收”机制,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严格政府卫生监管,强化宗旨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增加和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上来。必须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卫生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尽快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基本药物招标生产和直接配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将其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负担。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由政府承担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业务经费,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收入,对乡村医生给予合理补助,落实卫生公益性质,降低服务费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政策,实行政府预算全额管理。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医院创收机制,维护公众利益。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弥补政策性亏损,对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取消以药补医和药品加成政策。改革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制度,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与医疗收入挂钩,控制医院工资总额。改革医院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和绩效考核,并允许医生多点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