ü 热点概述
当前,不少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完全的电子化教学趋势:先用电子白板取代传统教学中的黑板,进而用触摸屏取代电子白板。电子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一切都以PPT和平板电脑为介质进行互动教学。这种信息技术“引领”基础教育教学的观点和做法,存在很大问题。
相比传统教学,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都是预设的程序和内容,有时只是将纸质内容电子化,使得教学过程中本应具备的灵活性、生成性因素很难体现出来。也因此,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起的作用,应该限定在辅助、支持、保障、提升的层面,而不是“引领”。
也许有人会说,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广泛采用网络远程教学,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被许多国家的大学生、研究生共享,在知识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适合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并不一定适合基础教育。毕竟,基础教育面向的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较弱、很容易被外在表现形式迷惑的未成年人。
还应看到,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属于未成年人,保障绿色上网、安全上网,是学校、家长、社会的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说,老师利用网络增加师生交流,而不是取代传统的交流渠道,才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ü 相关评论
@人民日报想象力是从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兴趣而来,加之系统教育的不断启发和诱导。而信息技术能够做到的只有两点:一是获取的便利和快捷,包括知识、信息和朋友;二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它既无法取代面对面教学时必然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也难以取得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教学相长”、“即时感知问题”、“快速反馈解惑”的功效。也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时应保持基础教育的本色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教育者和学生交流思想、培养更为全面和富于想象力的思维。
基础教育中的“过度信息化”还表现在:不少学校只重视硬件投入,而轻视内容建设。采购的硬件很先进、超前,花费不菲,但只有少部分功能得到利用,而后期的内容建设滞后,有限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效率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