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 命题形式显单一
点评教师:缪明燕(福州三中历史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缪老师对试卷的评价是———历史试题命题遵循考纲,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做到了平稳中见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试题选取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如新文化运动、抗战、工业化、抗美援朝、十月革命、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华盛顿、孙中山等,体现了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总的来讲,试题较好地解决了“一标多本”情况下命题面临的问题。
当然试题也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从选择题来看,考查多从历史阶段特征角度出发,如第15、18、19题等;试题还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考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6、17、20、21、22、23题;试题关注文史常识和地方史的考查,如第13、14题。选择题总体难度不大,但较灵活。
从主观题来看,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从所给的材料中捕捉和发现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第38题和选考题的设问基本如此。
新课改的理念也在试题中充分渗透。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都在试题中得到了渗透。如选择题第20题,考的是希腊文明;第38题要求学生从全球整体的视角来考查历史,中国的李贽和意大利的布鲁诺是同一时期的思想家,要放到16、17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他们被视作异端的相同原因。选考题改革和人物两题都注重中外联系,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人物这题的评价答案中体现开放性。这些试题的设计,对今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有一定的启示。
缪老师认为试卷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历史学科命题的载体丰富多彩,但是在试题中呈现的材料多是文字材料,显得命题形式单一;其次,多元开放性学习理念体现不够,试题只有第41题人物中的一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层次评价上略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