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某考生套用去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一题,文章中穿插四个小标题:“我想握住春姑娘的手”,“我想握住夏哥哥的手”,“我想握住秋叔叔的手”,“我想握住冬爷爷的手”,实际是写个人意志,“季节”处于“孤悬”状态。
有考生套用“我忧我思”、“在没有你的日子里”等省市质检题目,只在行文的开头、结尾出现形容某一季节的“关键词”,但文章内容主体却是“感恩”、“道德”、“忠诚”、“执著”等等。
语言幼稚,内容肤浅
一些考生的作文语言极为幼稚,内容单薄肤浅,乍看像小学生之作。如:
“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里,我最喜欢的夏天,最讨厌的也是夏天。”喜欢的理由一是可以游泳,二是可以吃西瓜,三是打球有意思,讨厌夏天的理由一是蚊子多,二是游泳会淹死人。结论是“夏天,我真不知道是喜欢多点,还是厌倦多点”。幼稚小气,缺乏审美价值。
陈词滥调,抄袭拼凑
今年的作文,最让命题者始料不及、大跌眼镜的是现代文阅读文本对作文的“干扰”。《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一文,以秋景入题,涉及母爱和思乡两大母题,对作文试题“季节”具有启发、暗示作用,有些考生竟然照抄或稍作修改搬进文中,结果当然被重扣分。还有考生把《读者》、《小小说选刊》等报刊上的文章稍作修改,如换人物姓名、换时间地点后照搬不误。这类行为令人担忧,此风不可长!
内容空洞,说理乏力
议论类文章整体水平不高,是今年考场作文的一大缺憾。不少文章内容空洞,说理乏力,甚至材料无法支撑论点。一些考生说理,或在同一层面上绕来绕去,缺少层次;或用主观感受、古人诗句来代替论证;或举例后缺少分析、说理。这与考生平时缺乏逻辑思维训练和思辨、分析能力欠缺有关。
“命题”“话题”不分
曲解“季节”
部分考生对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不明白,甚至对“季节”一词的含义的理解也相当模糊。如:“季节是一个忧郁的心”、“季节是一种美德”、“季节是一种安逸诱惑”、“人生是一锅水,季节是一堆柴”、“季节走过某老人家中,目睹了成群记者争先恐后的情景”、“季节的使者愤愤不平”等等。
这些考生把“季节”当作“话题”来写,篇首以“季节”引入后,就信马由缰了。“季节”在文中只是情感故事可有可无的背景,或者只是一个引子,没有成为思考的中心。这显然混淆了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