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

3773考试网2016高考高考满分作文正文

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江苏)--人与路(5)

来源:fjedu.com整理 2006-11-29

推荐辞---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

  经请示,在高考分数揭晓之后,本阅卷点发布十余篇优秀作文。因为,这是全社会的知识资源,有助于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同时,它们也代表了我省应届高中学生作文的最高水平,可与其它省中语界交流、切磋。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人与路》。这是值得庆贺的,终于打破了连续7年的“话题作文”固定模式,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人与路”为题,广大考生均有话可说。优秀的考生会充分发挥,写出精彩;中等水平的考生可以正常施展,尽力攀上更高的层次;平时水平不高的考生,也可以有一个稳当的平台,真实地展示自我。既拉开了差距,又皆大欢喜。

  此题有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

  “好题”出“好文”。今天推荐的十余篇优秀作文,便是49万多篇临场作文中的佼佼者。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X要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弄潮儿,这是作文之本,写作之源,创新之桨;X要独立思考,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努力换一个角度审视人生、审视万物,这是作文立意、写作构思的关键,否则,就不可能“机智”,不可能“生长”;X写记叙文,要注意“故事”,注重“人物”,要有生动鲜活的描写,特别要强调“细节描写”,使文章富于生活气息,富于青年学子的蓬勃朝气;X写议论文,要确立有个人见解的中心论点,并在中心论点的统领下,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把道理说深、说透、说活;X要加强文字表述的基本功训练,在明白、通顺、完整的基础上,写出“亮点”来,写出“精彩”来。当然,今年高考作文也暴露了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不少问题。借此,提出如下呼吁:要在现有机制下尽力拓宽高中学生的生活面,让他们更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写现实,写自己,不要动不动就“回到古代”,动不动就“复述经典”;要加强“记叙文”写作训练,不要沉述于说“大话”、说“空话”,说“公理”、“常理”、“大道理”的“议论文”,须知“记叙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记叙文”写好了一辈子受用;要进一步强化写作基本功训练,字、词、句、篇章结构等等,必须从小学和初中抓起,高中毕业时应当画好完整的“句号”,不留后遗症。

                     让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期待明年。

人与路

  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是他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它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它,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

  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现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这样的人生,常人无法解答。它提醒我们:人与路,路与人,这超过“表现”所揭示的含义。其间的深远,要用生命去体会。

  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同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简评]此文选材独特,直抒己见,议论深刻,有胆有识。对于瞿秋白的评说,已有万语千言,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仅用九百余字,就辟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发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极为难得。什么是理论创新?此文做了漂亮的回答。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