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3773考试网2016高考高考历史正文

2015乌鲁木齐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高考 2015-4-6 20:32:33

乌鲁木齐地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
历史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10页,其中问卷6页,答卷4页。答案务必书写在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卷的密封区内。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奉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l.根据《孟子》、《管于》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候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
  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             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
2.学者余英时指出:利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丁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台功能。“统台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D.提高了官员素质
3.“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4.l923年陈独秀说:“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革命运动中主要分子而论,却大部分不出于纯粹的资产阶级,而属于世家官宦堕落下来非阶级化之士的社会,这种非阶级化的‘士’之浪漫的革命,不能得资产阶级亲密的同情。”此评论意在强调
  A.争取资产阶级参加革命            B.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c.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无关      D.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38年3月底到4月初,日军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  抗,伤亡达三万人之众。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此“大捷”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6. 1949年10月11日晚,周恩来拜访民主人士黄炎培时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由各党派斟酌制定了《共  同纲领》,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自己有了剧本,自己怎能不登台去唱呢?”关于“剧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1946午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
  B.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体现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的方针
  D.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性质
7.《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胚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量刑程序不统一                 B.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习惯法影响深远                 D.崇尚秩序和平衡
8.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曾在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1882年,俾斯麦又说,没有一个政党能够统治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国家,没有一个政党有足够的力量,能进行调停。这说明德意志
  A.统一前后政治制度没有发生变化   B.议会依从于普鲁士王国
  c.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         D.是一个没有政党的国家
9.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  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  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通过了《和平法令》
10.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认为,目前的欧盟27国都是属于“被打上欧洲文化烙印”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国家“只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圈”,而土耳其则毋庸置疑“不属于欧洲文化圈”。这说明“欧洲的联合”需要
  A.冷战思维     B.政体相同      c.货币统一      D.文化认同
11.中国占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摩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摩”来摩平地面和摩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摩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12.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中说:“城廓之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故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其言论旨在
  A.反对“不抑兼并”的政策         B.强调缓和社会矛盾
  C.向国家提供征税的依据           D.为土地兼并辩护
13.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谈及治蝗之策时说:“陆田命县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早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然,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也。”其主张是
  A.发展旱地种植业                  B.将旱田改造为水田
  C.兴修水利工程                    D.利用人工防治技术
14.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书中说:“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 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 7%,发电量的  55%,外洋航运吨位的83.3qo,国内航运吨位的63.1%,铁路总里程的90.7%。”从中可以看出
  A.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全面威胁        B.帝国主义各国把中国作为投资场所
  C.中国重工业呈现殖民地化趋势      D.国民政府吸引外资取得巨大成功
15.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户籍迁移人数=人口户籍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
  C.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        D.城市化缺乏经济支撑
16.陈乐民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中说:“‘重商主义’不是一个现成的理论,它毋宁是‘经验主义’的产物。到十八世纪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开始冲击民族界限,贸易自由主义逐渐取代‘重商主义’。”发生这种变化的动力是
  A.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君主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民族界限的缩小                D.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
17.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D.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
18. 2011年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商务官罗伯特•格林希尔表示,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正在新世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代表团的人数是十年前的五倍,印度是十年前的四倍。  这一变化趋势
  A.是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结果 B.得益于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C.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D.表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9.西汉公孙弘拟定的太学章程中的内容有:“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即太学生)。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干石。”这表明太学生
  A.悉出于名门望族                 B.来源于地方学校考试合格者
  C.完成学业即可为官               D.入学资格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
20.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元杂剧作家“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皇室贵族的大力推动            B.元朝社会民风朴实
  C.市民阶层的现实需要            D.杂剧作家宦途无门
21.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又说“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其思想旨在
  A.抨击程朱理学                  B.宣传民本思想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D.推动经济发展
22.民国元年,唐绍仪、蔡元培、汪兆铭、宋教仁等二十六人特地组成社会改良会,指出“数千年君权之影响未泯,其与共和思想抵触者颇多。同人以此建设兹会,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该组织的建立有助于
  A.传播君主立宪思想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肃清封建残余思想             D.同复古逆流展开斗争
23.近代科学史上,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的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相对论      C.量子论          D.生物进化论
24.“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从康德开始的。”与康德“哲学革命”有关的著作是
  A.《哲学通信》  B.《论法的精神》C.《社会契约论》  D.《纯粹理性批判》
25. 1969年,瑞典学院常任理事罗金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说,“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符合这一说法的文学作品是
  A.《约翰-克里斯朵夫》           B.《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老人与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5分,28题10分,29题11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部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既吞并了六国,  泰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  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20年的“五月花事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大家共同服从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关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问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完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l)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成为“郡县式的大帝国”与美国举行“联邦制宪法会议”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在建立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及本质区 别。(8分)
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鲷,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
  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一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  骛,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士以纱盐工作而  礼教鲜存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I)依据材料一,概迹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    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黄仁字在《中国大历史》巾说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
    一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综上所述,论证此观点。(6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F列要求。
    材料一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瓦解,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而这种阵营对立的经济结果就是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相互对立的市场。,他还特别乐观地对两个市场的前途作了判断,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包围、蚕食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认为在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是不断衰败和编小的;而社会主义市场是不断繁荣和壮大的。
    ——许新、陈联璧《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
    材料二  在新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游离世界市场经济大潮之外,也不能盲目  汇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而是逐步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  的自觉性,从而使自己更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和创造力量,以其优越性吸引世界人民。
    ——彭树智《简说世界当代史》(2007年)
  (1)分析材料一中斯大林提出“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的国际背景及其目的。
    (5分)
  (2)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及产生的原因。(5分)
29(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  史).而不注重人类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通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材料三 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  -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以来中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这一指导
思想,说明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5分)

 

 

 

 

 

 

 

 

 

 

 

 

 

 

 

 

 

 

 

乌鲁木齐地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D A B B D C B D C D B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C D C A B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5分,28题10分,29题11分,共50分。)
26.(1)秦:战国长期分裂,战争频繁;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遭到破坏;秦国通过变法实力强大。(3分)
美国:政治上是松散的联盟,州权较大;各地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财政不统一,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3分)
(2)秦“帝国”:通过兼并战争完成统一;沿用秦国的制度;中央政府在全国推行新制度。(3分)
美国:拥有民主式的自治传统;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建立国家;通过协商制定宪法确立新制度。(3分)
本质区别:秦“帝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
27.(1)原因:利用了中国既有的鸦片市场;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西方实现了机械化生产。(3分)
(2)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6分)
(3)现象: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2分)
论证提示: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中国向近代转型是受西方的冲击。(言之有理即可。4分)
28.(1)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立;美国在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并企图拉拢东欧国家;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3分)
目的: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联系。(2分)
   (2)观点:社会主义国家应逐步提高参与全球化的自觉性。(2分)
原因:两极格局结束;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改革开放走上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分)
29(1)原因:新航路开辟;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观念;近代国家的形成;民族意识的觉醒。(4分)
(2)变化:由“普通事件”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历史地位逐步提升。(2分)
(3)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2分)
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及商品倾销市场等。(3分)
点击下载: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卷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