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3773考试网2016高考高考历史正文

[复习大纲]政治历史地理交叉内容例析

来源:fjedu.com整理 2006-11-18

  随着高考“3+X”模式的全面推开,高考命题的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除学科内综合外,还要不断加强跨学科综合内容的比例。就综合文科而言,即要加强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综合命题,以便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三科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近几年综合试卷命题看,文科综合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多从教材三科内容交叉处或交汇处命题,或从政治、历史、地理的角度切入题目,由此及彼将三科内容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学生不将三科知识综合调动就不能完全准确地解答题目。因此,在高三总复习的最后阶段中加强对历史、政治、地理三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尤为重要。本文试就高中教材历史、政治、地理三科交叉处的若干内容加以例析。

  一、国际贸易、世界市场、中国加入WTO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史

  放眼世界,人们不难发现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几个明显特征:第一,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以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即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第二,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倾向也明显加快,已建立起来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大约有30多个,其中欧洲联盟、北美贸易自由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规模最大。第三,南北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历史上讲,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78页)。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航道开辟和全球航行的成功,引起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疯狂的对外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一个早期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了。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真正形成,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使商品输出加速,而且资本输出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国际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获得空前大发展,每一个跨国公司的业务都遍及全球各地,世界被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用纵横交错的内外联系和经营渠道,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全球性的网络,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被网络其中,世界经济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真正获得发展,绝对不能自我封闭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

  中国是在19世纪40年代被英国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睁眼看世界和开始近代化的。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和西方政治上的不平等地位和经济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应该说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一波三折,既有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派的变法救亡、“君主立宪”等顺应世界大势的变革,也有义和团“画符念咒,刀枪不入”、“扶清灭洋”盲目排外的闹剧。“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的规律并没有成为全民族的共识,直到五四运动才认识到真正能救中国的是“民主”、“科学”,但后来由于内战外患,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取决于战争的结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近30年当中,先是冷战前的十年一边倒,后来则自我孤立,关起大门,到了文化大革命甚至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致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对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更是一无所知。“文革”后有人提出中国人的球籍问题,绝非危言耸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由背向世界开始向面向世界。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重,当今中国对外出口和外资生产占国内GNP的23%.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进一步从世界市场上获得扩大出口权和取得本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生产设备和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正是中国加入WTO的原因所在。

  二、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巴以冲突和我国的宗教民族政策

  民族和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们大体上都出现在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之际。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民族两千多个,分布在全球各地;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基督教又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或清教,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在欧洲、美洲;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信徒又称作穆斯林;佛教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地区。

  宗教和民族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之间又往往密切相关、互相包含。简单地说,世界上的一切民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一切宗教包括世界性的宗教又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民族的意识。世界上还有民族以某一种宗教为惟一的全民性的信仰,从而使宗教成为全民族的文化核心和社会精神支柱。他们认为信仰是神圣的崇高的和不可亵渎的,必要时可以拿生命来保护它。这样,如果本来民族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一旦掺加了宗教信仰,就会使原本复杂的民族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反过来一些宗教问题如果和民族矛盾挂上了钩,也同样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如果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掺加在一起再加上国际势力的卷入,就会使原本复杂多端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这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巴以冲突为核心的中东和平问题。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的西部、地中海东岸,面积2.7万平方公里,是亚、欧、非三洲的交通要冲和连接东西阿拉伯世界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意义。在历史上,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共同聚居地,犹太人曾在此建立过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后来为外族所灭。犹太人三次大逃离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初,巴勒斯坦阿拉伯化。19世纪起,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并先后得到英国和美国的支持,大量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移居巴勒斯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联合国通过在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独立的犹太国家,成立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管理。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约120万,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但决议中阿拉伯国家的地域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且被分割成互不相连、大小不等的碎块,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而犹太人只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却分到了57%的土地,且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带。显然,这个决议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遭到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

  从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至今,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双方伤亡近20万人,通过战争以色列又先后占领大片阿拉伯领土。冷战时期,美苏卷入中东冲突,苏联支持阿拉伯人,美国则为以色列人撑腰,阿以冲突变成美苏角逐。冷战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加快,巴以和谈一度取得历史性突破,1993年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实现了互相承认。2000年7月11日至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盛邀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前往美国,在戴维营举行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但终因巴以双方分歧太大,会晤无果而终。据说,这次会晤失败的最大障碍是耶路撒冷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犹地亚山之巅,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它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教圣地,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民族感情和宗教信仰方面极为敏感的地区,巴以双方都宣布耶路撒冷是各自的首都,现为以色列单独占领。目前的这场冲突就是因为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现任总理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强行参观位于耶路撒冷的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起的,持续数月伤亡数百人,至今前景未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民族、宗教问题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密切相连。在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问题也和宗教问题连在一起,说明民族宗教问题不仅牵涉到千百万群众的利益,而且还涉及到国内外多种因素,事关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边防的巩固、民族的团结等大事,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三原则和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尊重公民信教自由的权利,挫败国内外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破坏国家稳定的图谋。

  三、人口、资源、环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人口总量达12亿9千万,而且还在以每年1200多万的净增量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经济是我们惟一的出路,但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却遇到巨大的人口、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我国资源丰富,很多资源的绝对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人口太多,人均资源就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就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草地四类资源而言,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7.3%,矿产资源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加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浪费,更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短缺。

  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生态的失衡。据统计,我国有3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受水土流失的威胁,土地沙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吞噬着国土;城市大气污染已十分严重,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工业污染,土地沙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年甚一年的沙尘暴对大半个中国的侵害等,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必须寻找一条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必须转变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即改变传统的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特点的,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谋求经济、人口、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其次,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充分发挥我国在人力和人才智力上的优势。前者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我国人口的总量,后者要求我们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再次,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