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对于保送生们来说,就是一条与高考平行着驶进理想大学的快车道。参加过学科竞赛的保送生们对于竞赛有着基本相同的感受:为了通过竞赛拿到保送资格,从高一起就一边上基础课一边进行竞赛培训,为此牺牲了很多玩的时间,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高新一中高三年级组长、高级教师刘江涛说:“竞赛考察范围广,对其他科目要求也不低。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学好高中课程的同时,更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工大附中的任毅老师则表示:“学科竞赛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送生必须具备学科一等奖,则体现了他们的实力和水平。”
爱心牵动获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科技创新”对于很多高三学生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它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有人通过这个途径也获得了保送上大学的资格。
高新一中的张剑刚与铁一中的郑璐虽然不认识,但都得益于西安市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者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本硕连读),后者则被保送至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系就读。
张剑刚被保送源自他的爱心,他和另外两名同学组成的团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化学组一等奖,选题是《关白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这项研究是从一种叫关白附的中药材中,提取出了一种或许能抗癌的物质。做这个实验和研究最初的动因,缘于身边一名同学患了白血病,我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
郑璐被保送是因为她获得了科技创新大赛社会科学组一等奖,参赛的选题是《对陕北延安民间艺术的调查与保护传承探索》。为了这个选题,她几乎有一年时间,不定期地穿梭于西安和延安之间,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个还不足18周岁的女孩,像蜜蜂一样为了理想忙碌着。正是因为她对民间艺术的执著和关注,最后为她铺就了一条通往名牌大学校园的坦途。
保送生学习成绩外都有“绝活”
原以为这些被保送进名牌大学的学生,应该是一心做学问的。真正走近时才发现,他们中许多人拥有的特长也让人刮目相看:郭雨阳萨克斯管业余7级,吴宇青电子琴业余9级,王泽豪单簧管业余7级,冯煜萨克斯管业余10级,郑璐学过美声,陕北民歌唱得很不错。
郑璐告诉记者:“很多人都说上这些兴趣班耽误时间,在我看来只要调配好时间,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什么不好呢。”冯煜在拿到北京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萨克斯管吹了一曲,“那天从萨克斯管里飘出的声音优美极了”。王泽豪在不用备战高考后,也将自己放下3年的单簧管又捡了起来:“学习好的有很多,可学习好单簧管也吹得好的同学就不多了。”
除了特长,保送生身上散发出的快乐和自信,也强烈地感染着与他们接触的人。提倡“快乐学习”的曹传午和贺桥是同班好友,俩人有很多共同点——相似的保送之路,从高一开始显现的学科优势,以及乐观的天性等。高一时,他们每天在竞赛科目上投入约1个小时,同时保持其他科目成绩平衡。高二下学期,由于竞赛成绩优异,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竞赛科目上,“课余时间上网、看电视、运动,一个也不少”。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胡大珂笑起来很特别,这个从小到大一直是尖子生的男孩爱玩网游。“尖子生也爱玩网游吗?”“为什么不?战略性的网游很好玩呀。”交谈中,“好玩”这个词一直挂在胡大珂嘴边,仿佛很多事情在他眼里都是那么“好玩”。
为上清华拒绝校长推荐上北大
成为保送生,王泽豪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对于即将就读的清华大学,王泽豪表示“这个目标从未改变过”。
王泽豪是位非常有个性的学生,为了上清华大学,甚至拒绝了校长推荐他上北京大学的机会,“原因其实很简单,从初中起我的目标就是清华大学,这么多年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眼看着就要实现梦想的时候,我不想轻易放弃。”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他在学习中加倍努力,如愿拿到了清华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
2010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成绩也将马上揭晓。有人说,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是有遗憾的。虽然错过了这场恢宏的“大战”,但王泽豪却说:“我不后悔,因为保送生选拔考试就是我的高考,我战胜了它,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相对于王泽豪的个性,冯煜则显得非常内敛。他说:“原本以为高考是高三的事,上了高三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许多东西到高三根本没时间掌握。要想上好的大学,从高一开始就要刻苦学习,夯实基础。”
谈及目标,翟艺很坚定:“我的目标从来没变,就是做科学家。”这个清秀女孩的见解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她认为成功就是“有明确的目标,活出自己特色的人生。”(记者 张佳 见习记者 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