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科命题说明及质量分析
泉州市教科所地理科
(
2008届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2008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大纲为依据,参照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目标和能力要求及地理内容,根据近年高考命题特点,本次命题力求体现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科)所体现的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统一评价,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进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试题的研制。
第一部分:试卷体现以下几方面命题原则和特点:
一、试题结构:
参照2007年文综试卷结构,综合题36、37题均为地理题,分值共为36分。
二、试卷命题突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基础性,力求贴近教学实际。
试题总体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基础性的知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地理主干知识的覆盖面。
考查的主干知识: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2大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地球运动特征
及地理意义;3海洋:海水的性质与运动;4陆地:板块构造、板块运动;
3陆地水循环;大气,天气、气候与人类。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内容有:3聚落:城市;1农业地域类型及其成
因分析;1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发展与区位关系,中国主要工业基地,
产业转移。区位分析。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内容有:1概况:世界的陆地和海洋;2分区—南
极洲;3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中国地理:12国土整治与开发: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
及防治;流域综合治理;中国地理3、4:中国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气候,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8南方地区(珠江
三角洲地区)。
考查地理原理性知识:例选择题以北京、伦敦城市气候特征比较,考
查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阅读海洋冬季夏季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考查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意义。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渔场)。分析南极地区图经纬网晨昏线图,考查理解判断时间与晨昏。综合题36题:2008年春季,中国南方地区冰冻灾害现象文字资料,区域空间分布图,天气系统形势图,冻雨成因等值线图,考查读图分析理解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等。37题以美国本土地区域形图、河流流域开发图为情境,考查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及其成因分析。40题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案例考查区位分析。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例约48:40。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并重交融,
系统地理渗透到几乎所有试题中, 区域地理渗透到绝大部分试题中, 着重区位理论,反映人地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体内容见附件(双向细目表)。
三、注重考查地理学科比较、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迁移运用地理原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
地理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的能力。近年考试大纲调整减少了机械记忆,注重考查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即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基本分析思维题:如1-3题气候差异原因分析;9-10题的读图
分析理解区域特征,理解区域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区域背景、原因,理解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法与解决措施,考查地理综合与比较思维。
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36题中国南方地
区冰冻灾害现象原因分析。37题美国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及其成因分析,河流流域开发利用分析,考查地理比较、综合思维、原理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四、试题注重考查文综四项能力。
全卷地理试题紧扣《考试说明》,突出考查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与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地理解题的思维主线基本不变,即“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调用知识——分析论证阐述地理事物”。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一是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综全卷地理部分图表共14幅,所有地图,在解题中都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试题考查要求,进行分析解题。二是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过程包括图图转换、图文转换、数据整理计算对隐藏信息的提取,这些处理过程亦即思维推理的过程。
试题案例:
选择题6-8题,南极地区区域特征与晨昏状况判断。
9-10题,中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判断。
例第36题:天气形势图的信息提取;气压、气温等值线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冻雨新知识新概念的概念的理解,应结合冻雨成因的示意图。不仅要理解文字资料提供的冻雨的科学含义,还要通过结合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异图示分析理解成因,并加以表述。
37题:简述M河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为充分开发利用M河流域的水能资源所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图上信息的提取与表述。
40题: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中国东部与南部沿海区域图信息的提取,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GDP资料统计图的解读,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资料比较统计图的信息提取与表述。
调动和运用知识:例第36题大气运动、天气系统与知识的运用。
论述和论证地理问题能力是文科综合测试考查的一项重要能力。近年高考试题均有出现。该项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学科术语的使用,二是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例本卷36题;40题(1)(2)等。
五、重视现实问题,从地理学科角度关注分析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渗透新课程理念。
“关注现实、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观”是文综命题的“主旋律”之一。本文综卷地理试题同样反映了这一特点。
例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伦敦。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
试题也较好地顺应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新课程理念得到一定的的渗透。
六、本试卷试题情境呈现引用新情境新素材,关注高中新课程。
试题素材选择与设置引用新素材、新资料,体现生活中的地理与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从地理角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引用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加以改造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关注新课程地理研究性学习在试题中的渗透。例选择题11题的实验题。
第二部分: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与主要问题:
失分较多的题有:6-8题组,9-10题,11题。综合题36题(2)冻雨成因描述。40题(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读图,说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和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反映出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基础知识系统性问题,2、知识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3、回答地理问题的语言表述规范问题, 4、地图空间思维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 ,5、地理原理性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6、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问题,7、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的问题等。
第四部分、复习建议
一、是研究: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考试大纲提出的四项能力目标和要求,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广度。特别是经典题目要让学生实践训练并加以体会。
二、是分析学生,复习抓落实,突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采取教师分析与指导学生自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去发现和分析学生薄弱点和存在问题,如审题能力、得分较差题型、地理基础知识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解答是否科学规范问题以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复习中要关注和分析学生的反馈,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抓落实,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2、针对性是夯实地理双基 ,构建地理主干知识体系。查缺补漏,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常考点、必考点加强训练。重点知识如地球运动中自转公转,是难点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空间想象、推理、综合能力及图图转换、图文转换能力;区时、速度计算;气候知识;等值线图的阅读、信息处理等都是必考的知识与技能与能力。人文地理要重点把握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考查对地理主干知识应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是否全面、完备,调动运用知识是否正确、迅速。复习时切勿好高骛远,不可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训练。
3、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在练当中去巩固基础知识,练当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练中提高理解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讲练结合是关键。
三、加强有关能力训练
1、审题能力:加强正确审题方法的训练。主要方法:1了解试题的考查(能力)立意:考查知识点、能力点等。2观察试题设置的情景:文字资料、地图、表格、统计资料等。3审读试题的设问内容与设问方式直等。4明确试题中给出的条件:已知条件、关键条件、隐含条件、自己假设条件、排除干扰因素。
2、地理综合分析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并理解性地记忆。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综合,把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融为一体,掌握地理原理知识,加强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培养。
3、加强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训练,即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如设置新情景、引用新素材、设置实际问题的试题进行训练。引导、教会学生掌握“用”知识的思想方法。把现实问题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文综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5、答题训练。主要方法:1要点全面、综合、细致。2表述完整、有因有果、有正有反。3逻辑清晰严密。层次分明,有条理、分要点。4语言规范,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答题用好地理专业术语。5言简意赅、不含糊,少举例,少形容。
四、关注新课程,把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渗透于复习中。教师要适当关注高初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与初中不同版本新教材中新情境新资料的在复习中的引用。关注研究性学习、地理探究实验等学习方式在复习中的结合与运用。
附:
2008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双向细目表:2008年2月
|
题 号 |
对应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与范围 |
试题情境与 呈现形式 |
试题考查的主要知识与主要能力(地理学科能力与文综四项能力) |
分值 |
难度 |
试题编制与素材来源 |
|
1、 2 |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2大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3聚落:城市 |
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伦敦位置,亚欧大陆图 |
1、 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2、了解重要城市的职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城市空间结构。 3、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
4 4 |
易 易 |
原创 |
|
3、 4、 5 |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3海洋:海水的性质与运动 4陆地:板块构造、板块运动 |
海洋冬季夏季海水等温线分布图、主要山脉分布示意 |
1、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意义;了解海洋的表面海水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成因2、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渔场)3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地理比较分析思维;5、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判断比较方法分析探讨问题。运用学科原理论证问题。 |
4 4 4 |
中 中 中 |
原创 高中选修新教材图改造 |
|
6、 7、 8 |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概况: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2分区—南极洲 3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第一部分:地图 、地球运动特征及运动意义 |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 南极地区图 经纬网晨昏线图 |
1、读图分析判断世界地理分区主要区域特征(南极洲); 2读晨昏线图,理解判断时间与晨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掌握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自然与人文特征 4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4 4 4 |
中 难 中 |
原创 素材来源: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报道 |
|
9- 10 |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2国土整治与开发: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
中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 |
1读图分析理解区域特征,理解区域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区域背景、原因,理解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法与解决措施;地理综合与比较思维; 2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 |
4 4 |
难 中 |
原创 素材来源: 新教材选修 |
|
11 |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3陆地水循环 |
水循环模拟实验示意图 |
1了解水循环过程与环节 2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学科原理探讨问题 |
4 |
易 |
改造 新教材实验图 |
|
36题 |
第一部分---自然 地理2:大气。 天气、气候与人类, 第四部分---中国 地理3、4: 中国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气候,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2008年1-2月期间,中国南方地区冰料冻灾害现象文字资,区域空间分布图,天气系统形势图,冻雨成因等值线图 |
1读图分析理解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 2气压、气温等值线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3区域比较 4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大气、气候影响因素),迁移运用地理原理知识分析问题;综合表述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
2 2 4 6 6 |
易 中 难 易 中 |
(1)改造 素材:高中地理上册天气形势图 (2)原创:冻雨结构形成示意图:等温线图 (3)改造 (4)原创 |
|
37题 |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2:美国 第二部分---人文 地理1:农业地域 类型及其成因分 析 第四部分---中国 地理12:流域综合 治理 |
美国区域图、河流流域开发图 |
1读图分析判断区域特征 2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及其成 因分析 3地理比较、综合思维、原理知识迁移运用 4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底细证和探讨问题。 |
4 4 4 4 |
中 中 中 中 |
改造 素材:初中人教版七下P82美国本土图,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三 |
|
40 题 |
第二部分---人文 地理1:工业区位 (选择)工业发展 与区位关系,中国 主要工业基地,产 业转移。区位分析 第四部分---中国 地理8:南方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
中国东部与南部沿海区域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GDP资料统计图,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资料比较统计图。 |
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综合分析区域工业区位优势。 比较分析区域(工业区)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工业区位),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表述地理信息。 |
10 10 |
中 难 |
改造 素材:初中人教版八下P54图7.5,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