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浙江高二的学生多了一门新课程——通用技术课,这门教学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看得出来,所谓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的“通用技术课”,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据介绍,美国的通用技术已经走进学生课堂69年;德国通用技术课的课时,超过了物理、文学等主课;在日本和英国,相关的技术课程几乎贯穿了从幼儿园到
不过,笔者跟家长的担忧一样,尽管学校开这门课很有必要,但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是否又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只是把这门课列入高中会考科目,能否起到预期效果?
有人说目前中国的教育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在中国提了十几年了,但应试教育仍旧“一统天下”。学校、教师,一边在分数、升学率等考核
浙江高中把“通用技术课”列入高中会考科目,在笔者看来,这仍旧改变不了“轰轰烈烈”、徒有形式的结果。这是因为,可有可无的高中会考制度早已名存实亡,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把关作用了。
高中会考制度是教育改革的产物。高中会考是1989年恢复的,其背景是,一些省、市、自治区在学生进行正式的高考前,要进行一次模拟考试。通过模拟考试筛选出一部分人参加高考,另一部分人参加“高中中专”的考试。
以前的高考和“高中中专”考试是分开的。但后来,随着高考模式的改变,取消了“高中中专”单独命题,而采取大学、“高中中专”一张试卷、同时进行的办法,高中会考制度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现在,普通中学99%以上的学生,通过直接的会考或会考补考都能够达到要求。高中会考制度曾被质疑是有关部门为了收取会考费而故意保留它。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用技术课”即使列入会考科目,又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呢?要想改变“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惟一的办法是必须改变以分数论英雄、考大学等于过独木桥的现实。唯有此,素质教育才能避免走形式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