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业学院,这个有着50多年办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掀起更名热潮,有近百所高校相继“变脸”,有的甚至是多次“变脸”,一些高校为了更名,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一轮接着一轮”,大有“誓不更名死不休”之势。纵观各高校更名,不难发现,更名后的高校的确“气派”多了,“学校”变成了“大学”,“单一”变成了“综合”,“专科”一合并也升成了“本科”,有的干脆直接在院校名前挂上著名城市或省级称谓,或者在校名上冠以“科技”、“理工”或“人文”等响亮的名字。
按说,随着
其实,一所高校要发展,仅靠改个名字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需苦练内功,加强内核建设,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上下功夫,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办出成果,通过长期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赢得社会声誉。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行列里立于不败之地,而时下更名之风的高涨暴露的恰是当前盛行的“教育浮躁症”。
当前,一向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大学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精神的正日益惨遭割裂和腐蚀,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不无担忧的说,一些大学已经滋生出了有悖于大学精神的文化问题,一些大学功利主义过热,急功近利,学术浮躁,揠苗助长,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文化积淀薄化,官本位倾向也在或多或少影响着学术的发展,大学文化正日益被功利和金钱腐蚀,高校浮躁之风渐长。而不断刮起的高校更名逐利之风,正是“教育浮躁症”的具体表现。
因此,笔者提醒那些“追风族”们,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如果仅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了眼前的某些“利益”而更名,还是早点收手为好,小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千万别“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在盲目更名中失去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