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引导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力的提高
试题引用较为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其知识的落脚点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学科语言上。强调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24题党的作风建设;28题财政的作用;30题企业发展的关键是科技;31题理想转变为现实需具备的主观条件;38题第(1)问个人所得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国家宏观调据的目标;38题第(2)问哲学联系的观点;38题第(3)问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国家性质、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第39题第(2)问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等。
二、紧扣社会热点、焦点,关注现实生活,强调知识的应用,具有时代特点。
三、突出考查学生审题、运用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
高考的目标与实求之一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理解试题要求的能力,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考什么然后进行学科综合。把所学知识对号入座,进行应用说明,多角度综合说明。试题中考查学生审题分析能力的有第29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就业促进法》,说明国家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促进就业。与题肢中的劳动者权利、义务相统一无关,它也不属于国家提供优惠政策。这些考查了学生审题、分析、判断等能力。38题第(2)问用联系的观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指向性明确。40题第(4)问考查哲学辩证法,需认真分析材科所提供的信息,找出关键词并加以联系。
四、稳中求进、求新、求议。
试题形式较灵活,有漫画题。38题第(1)问把传统论述题设计成填空形式,指向性明确,考查学生基础、归纳,概括能力,也便于阅卷时体现客观、公正。40题第(3)问综合性强,知识跨度较大,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