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东北三省出现了一股大学生“复读热”:一些大学一年级新生放弃大学学业前来复读,准备明年再次冲击高考。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大学生“回流”复读?这一现象又对眼下的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高考补习班迎来大学生
每天清晨六时许,一些同样背着沉甸甸书包却未着校服的学生急匆匆地走进沈阳市第31中学的大门,他们并不是这所学校的高中学生,而是到位于校园内的沈阳市铁西区某高考补习中心学习的高考复读生。他们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那些从大学退学“回流”的学生。
“我是一名2005年毕业的高三学生,当年考取了一所位列国家211工程的大学,但当我踏进学校时,我傻了,学校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没有我幻想得那么美。我在学校住了3天后回了家。一年以后,我考上了一所更好的大学。我成功了,我让父亲对我又有了赞赏的眼光,让家里人有了骄傲。今日无意走进这里,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告诉各位复读的同学,坚持你的目标,永不放弃,你会成功的,一定会成功的。”百度“复读贴吧”里一个复读生写的一段话,反映了很大部分从大学重回高考的学生心态。
一所高考补习中心的副校长王葆芝介绍说,中心从2003年成立开始每年都会接收到数名从大学退学回来复读的学生,加上高考分数超过本科线而不去报到的学生接近百人,每年约占学生总数的一半。“这些学生具有很扎实的基础,同时他们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强,通过这几年的观察,他们复读的效果还不错。”
据介绍,在今年的高考中,该补习中心从大学“回流”的学生总体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学生考入吉林大学、青岛大学等知名本科院校。
复读,不再是榜上无名者的独角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回流”复读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无力承担被录取院校或专业的高额学费,无奈复读。哈尔滨市南岗中学校长吴力田说,近两年参加复读的大一学生呈增多之势,其中很大比例的学生是被本科“三表”计划录取的高费生,他们的学费少则七八万元,多则十一二万元,普通家庭根本无力承受。不少家庭虽然为孩子凑足了学费勉强入学,可还是被沉重的经济压力所困扰。为了能考上一年学费只有四五千元的院校(专业),不少学生不得不复读,来年再冲刺一回。
二是录取院校或专业不理想,甘心复读。很多学生怀着多年的向往迈进了大学校门,可当他们发现自己考取的这所学校与心目中的大学相距甚远,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等方面相当不完善时,学生往往感到极度失望。此外,还有一些考生填报志愿由家长包办代替,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这些学生认为,与其将就,不如为自己的理想复读一年。
三是因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佳,故而复读。王葆芝说:“现在的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大部分看的是学校的名头,招聘会上先问是哪个学校的,差一点儿的学校学生直接就被拒绝了。”
在沈阳市铁西区华英高考补习中心,今年高考中考取了大连外国语学院学生张扬(化名)说:“我在高考填报专业时选择的是‘服从分配’,没想到真的因为成绩的关系被调剂到一个我并不喜欢的专业,而且听说将来的就业形势也不好,想转到其他专业也不可能,在勉强读了一个月后我决定回来‘拼’一把,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取一个理想的专业。”
四是因频频“挂科”被所在大学劝退,被动复读。2005年底,因沉迷于上网、看小说而导致多门学科不及格,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一举劝退78名大学生。因为学校承诺,如果学生重考该校,将保留其已经通过的科目的成绩,这些学生也大多选择了复读。
大学生“回流”复读该不该?
一些大学生本该开开心心地迈进大学的校门,却非要在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下重复一年艰苦的“高三”生活,这种选择到底对不对?
哈尔滨市南岗中学校长吴力田说:“大学生选择‘回流’复读是一种明智之举,我赞同。”吴校长说,学生进入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对学校的办学状况、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了实际感受和判断,也对自己的理想有了深刻认识,如果对现状不满选择复读,不但可以再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还有益于终身发展。
从经济角度分析,对那些考上高费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复读后如果能进入收费相对合理的院校或专业,可大大减轻家庭负担。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与其在一个自己不满意、办学层次又不高的专业或学校学习三四年,耽误大好时光,不如复读一年选择一个好学校和好专业,更有利于将来就业。退一步说,如果这些目的都没达到,即使高考再次失利,学生和家长也不后悔。
吉林省教育界部分人士则认为,大学生复读不值得大力提倡,一方面,这样会在高考、就业等方面给应届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压力,逐年累积,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复读会增加社会成本,造成高校教育资源浪费。当前,高校的招生指标还是比较有限的,有些学生考上了大学,占用了学校的招生指标,结果却选择中途退学,使部分教育资源白白流失。而且高中并不是面向社会的终端出口,退学回来的学生仍需要再次选择高校和专业,风险依旧不小。
他们认为,其实,高校专业和学校状况虽然重要,但在日后的就业中和成才的过程中并不是绝对因素。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入学后,通过申请第二学位和自我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而深为社会所认可。
沈阳市铁西区一所高考补习中心主任任兆和认为,对于已经考上不错学校但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尽可能尝试对所学专业培养兴趣,同时现在大多数学校允许报考双学位,可再进修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位;而对于在考试中发挥失常或填报志愿失误的学生,如果确认自己有潜力,有实力,也不妨来年再试身手,因为毕竟是用一年的机会,给自己一个“重头再来”的机会。
与此同时,教育界人士也强调,近年来,国家放宽了高考考生的年龄、学历等条件,从宏观上打破了高考的“瓶颈”,可高等教育却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一些吸纳高费考生的高校,其师资、办学硬件都由国家“埋单”,既然有条件容纳学生,就不应该收取高额学费。对于那些办学条件较差、专业无特色的高校二级学院和民办院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层次是当务之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重视教育服务,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以避免更多的大学生“回流”复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