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玥 亓树新
“林业,不就是种树吗?”“考林业大学干什么?毕业了还不是要到林区工作?”这样的问题,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杨传平,不止一次听到。“这些误解说明,社会对林业和林业院校还不十分了解,而我们自身,显然宣传得也不够。”
杨传平是我国的林木育种专家,一生与“林”为伴,对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通常说,林业是大农业的一部分,农业的基础地位毋庸置疑,而林业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杨传平说,比如说育种,农业培育一个良种,短则半年、一年则可。而林木良种的培育,即使是周期最短的杨树,育纯一个良种,至少也需要6至8代,每一代是10年,也就是说,至少需要60年。因此,林业往往被称为“千秋万业”工程、“子孙后代”工程。
然而,在上世纪末开始,林区专业人才出现“断层”现象。以吉林森工集团为例,其下属的三岔子林业局、露水河林业局、清河林业局分别是6年、8年、10年,没有招到一个大学生。
现在,这种状况得到好转。特别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据统计,仅在“十五”期间,国家就投入1046亿元。“十一五”期间,还将投入1137亿元。这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巨大。
社会开始重新认识林业院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报考林业院校。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2003年以前,该校只在全国20余个省(市、区)招生,如今随着办学实力增强和社会声誉逐年提高,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区)均为本科一批录取。本科生录取志愿率平均为93.2%,呈现出新生录取志愿率逐年提高的趋势。
且录取分数线也不断提高,平均高出各省控制线5分至20分,有的高出40多分。新生报到率达到99%。
杨传平认为,一方面,林业院校专业加强了优势专业建设,变传统专业为优势专业。东北林业大学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有4个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森林工程专业、园林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这些专业吸引了许多有志从事林业工作的学生报考。
二是特色专业更加明显。林业发展离不开林业工程,东北林业大学的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专业都颇具特色。还有像园林学院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等,除了为林区培养大量需要的人才,还向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规划勘测设计院、绿化公司、景观公司、园林规划设计院、市政规划设计院、园林建设监理公司、花木公司、植物园、公园等单位输送专业人才。
三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志向、兴趣、爱好而成立了新学学科和专业。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环保、动植物保护,东北林业大学在2003年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
相关阅读:《中国青年报2007年全国高校报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