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学界的汤敏,不少教育界人士很熟悉,因为他作为高校扩招的首位成功谏言者,被冠名以“中国高校扩招之父”、“教育市场化的倡导者”,不过他并不认同第二个称呼。
2002年至今,每当大学生就业难、穷学生上学难、高校收费高等问题暴露时,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扩招之父”。
评价后扩招时代的问题
“我的建议没有得到很好执行”
记者:1998年中国高校扩招首年,因扩招谏言被采纳,你随后被冠以“扩招之父”,作为一名经济学研究者,当时为何想到谏言扩招?
记者: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收费过高都成了为人诟病的社会问题,当初建议扩招时有无考虑到这些因素?
驳斥大学生无用论:
“大学教育是高回报率的长期投资”
记者:1998年,一部分人因扩招,幸运地成为大学生,然而四年梦醒后,当大学生坠入就业竞争的汪洋大海时,他们往往又痛陈扩招之弊。
汤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扩招及可能伴生的短期就业难问题,不可能依靠一次改革而解决所有问题,青年人上大学除了就业的需要,还有更为长远的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长期目标的考虑。
记者:大学生过剩了吗,就业难的问题究竟症结在哪?
汤敏:就目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来说,可能是过剩的,但如果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就可能不过剩。归根结底,就业难在于教育训练的学生并非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在广东调研期间,很多企业反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人才缺乏。中国教育改革的滞后性是问题的关键,中国迫切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精英式大学。
记者:面临就业难,有人提出了大学无用论,作为经济学家,你是否认为这项投资的回报率太低?
汤敏:10年之后,我们再回首看这个问题,没上过大学和受过高等教育层次区分将很明朗。大学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回报,也许在起点时期,大学生的起薪不高,但大学生收入的发展很快,因为他有高等教育的基础,这些会带给他财富效应增长模式与普通人群的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