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三明学院顺利实现由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的跨越。此次升格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
挑战。新建本科高校、又处于山区,如何办好、办出有特色的高校来,着实让三明学院领导层苦苦思索。
专业设置立足区域经济
“三明是三明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三明的优势,就是三明学院的优势。”三明学院郑建岚院长说,“只有主动融入三明市经济社会建设中,调整办学思路,三明学院才能办出特色来,才有生命力、才有希望。”
根据三明市确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业和生物医药“3+1”产业集群的框架,三明学院主动与之对接,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确定“植物学”、“生物化工”、“结构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汉语言文学”等5个学科为第一批重点学科建设
项目。其中与三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的植物学、生物化工以及结构工程3个学科被确定为福建省新建本科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三明市拥有1700多种天然植物资源,这样丰富的资源为三明学院的植物学教学与研究提供最佳平台。2006年6月27日,“复旦大学——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命科学院、药学院,三明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4支主要力量共同参与,依托双方的优势,开发三明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为三明市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立足区域经济的重点学科的设立,加上良好的科研环境,三明学院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去年11月,该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君诚博士的省科技项目《三明蛇足石杉资源分布、快繁及HupA测定》获省级立项,此项研究填补三明市相关研究空白,为提取、制备石杉碱甲,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可能。2003年以来,三明学院教师共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12篇,其中9篇被
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
6月18日,在第五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上,三明学院“马尾松优良种质材料收集及定向选育”、“草珊瑚GAP标准化基地建设配套技术”两个科研项目实现
成功对接,其中“草珊瑚GAP标准化基地建设配套技术”与三明市三元区吉口采育场对接,项目总投资达4500万元。
人才培养注重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适应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三明学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由学生直接参与到一系列科研实验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据化生系邢建宏老师介绍,2006级生物技术专业的曾淑兰同学和2006级园林技术专业的廖燕澜同学联合开展三明市重点发展药用植物雷公藤和草珊瑚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反复
摸索,大胆创新,前后攻克外植体的脱毒技术、成功筛选出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
2004级化学与生物系陈雅红、陈艳玲两位同学告诉记者,她们拿到系里的科研项目是废水处理实验项目,该实验项目是“接力项目”,“起先是杨金凤师姐从2005年开始实验,我们接手这个实验是从2006年5月至10月,至去年底该项目由三明市环保局进行检测合格。”她们说,拿到课题后先阅读有关废水处理方面的书籍和文献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废水处理的论文,进行分析并提出理论上可行的处理方法,但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自己先互相交流,之后又与学院周文富教授交流,是实验设备问题,还是实验条件控制不理想,并考虑工业处理过程中的经济效益问题等。最后通过教授指导,该项目终于在当地一家化工厂实践获得成功。
陈雅红对记者说,通过这个实验项目,我们从中学到搞科研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得有任何的弄虚作假,作为社会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创新能力和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记者 何祖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