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
1958年,为解决桂西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学校的前身——百色医学专科学校在百色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正式成立,从而掀开了百色革命老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篇章。
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校,更名为右江民族医学院。
1982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学校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
200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近年来,学校抓住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的大好契机,加大基本建设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学校以 “大医精诚” 为校训,激励全校师生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右医人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定位,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己任,为促进广西以及周边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
学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中心和枢纽城市——百色,西接云南,北邻贵州,东连南宁,南面与越南国接壤。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广西四所医科类本科院校之一;是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地区唯一的本科医学院校和医学高等教育中心、临床医疗与科学研究中心。现有各类在校本专科学生11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60%,面向全国18个省(区)招生。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全校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护理学院、检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口腔系、影像系、预防医学系、药学系、管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等10个系(部、中心),开设有21个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涉及医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床位数1200张);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总床位数3500张);教学和实习医院45所(总床位数15000张);学校投资3千多万元建设了一流的模拟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已成为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重要基地。
学校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54.37万册,电子图书4000GB;全校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全校共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474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28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250余人。学校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广西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2个;有自治区精品课程6门,荣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11项;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团队2个、人才创新实验区1个;多次荣获全国多媒体教育教学软件大奖赛一等奖和优胜奖。
学校有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为国家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5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广西科技攻关项目14项、广西科学基金课题27项;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2846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9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他科技成果22项,学术声誉不断提高。
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为广大基层和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公共通识教育、学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四大教育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把“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作为学校精神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之中,体现到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上,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办学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明显提高。此外,为了发挥所在区域民族医药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民族医学特色,学校还编写出版十余部民族医药本科教材,用于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增强了学生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能力。
建校5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当年年底就业率都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广西各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他们中有的成为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的领导,有的成为了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更多的成为了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为改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缺医少药状况,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宋任穷、李铁映、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对学校的办学成就和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
未来展望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着力抓好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即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建设工程、校本部改造与新校区建设工程、临床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全力推进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落实,实现从目前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院校发展成为有独立硕士学位授权院校的目标。建设西校区,规划和新建第二校区、第二附属医院;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办学结构,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坚持培养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