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学院建校于1958年,地处中国雾凇冰雪名城—吉林市。坐落在龙潭山下,松花江畔。夏日,山青水碧,景色秀丽;冬季,寒江雪柳,玉树琼花,是求学治学的好地方。学校以本科工程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面向全国招生。48年来,培养了数万名高中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过近50年的发展,今天的吉林化工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化工优势突出,工、理、经、管、文、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工科大学。学校现占有可控地面积51.6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000余人,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000余人。学校现设有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信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成人教育学院、应用工程学院14个教学(院、部、中心)。学校在6个学科开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轻化工程、材料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日语、药物制剂2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24门省优课程,9个实验研究开发中心,15个产学研基地。
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在740余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421人。教授57人,副教授122人;博士、硕士生200余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5人,教学名师2人,国家、省部级优秀拔尖人才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教育部化学与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
近年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多功能的教学楼、图书馆,设备先进的化工实验大楼、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网络教育中心,设施齐全的体育运动场所,温馨舒适的现代化学生公寓,质优价廉,品种繁多,风味齐全的学生食堂,充分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为主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几代化院人用心血和实践凝成的“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和打造大学生“德育品牌”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激励着学子们不断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其中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考研率超过12%,有的专业达40%。大学生参加国家、省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共取得国家级奖项56项、省级奖项 160余项,连续7年在吉林省高校中名列前茅。迄今为止,学院已连续多年被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教育厅、共青团吉林省委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3年,获吉林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院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04年获吉林省县域经济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振兴老工业基地先进单位、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的科研实力逐步增强,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些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在化工过程的模拟与分析、换热网络优化与节能、精细化学品的开发、无损检测、流体密封、水污染控制新技术等研究方向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其中,化工过程的模拟与分析、换热网络优化与节能等研究领域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学院积极面向世界,扩大交流,先后与日本、韩国、乌克兰、美国等国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交流、讲学和科研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今天,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化院学子们,用他们富可敌国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敦品厉行的德行修养,为共和国的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一页页闪光的篇章。
在改革前进中的吉林化工学院,同新世纪喷薄的日出一起走向辉煌。
校 址: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承德街45号
邮 编:132022
网 址:www.jlict.edu.cn
校办电话:0432——3083030
电子信箱:yb@jlict.edu.cn
招生办公室电话:0432-3083056
电 子 信 箱:zhaoshengban@jlic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