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攀枝花学院座落于我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国家首批命名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著名的“钒钛之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山水园林城市---攀枝花市。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的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始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1260亩,校舍面积5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8亿元,馆藏图书17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余元。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10人,硕士、博士521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教学名师、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7人,校级教学名师、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89人。下设13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41个,专业设置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艺、农等9个学科门类。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4700余人,成教学生4700余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在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一贯坚持“育人为本,励精图治”的办学理念,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学产研结合,育应用型人才,为区域资源综合开发服务,着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和校级特色专业13个。建有校内实验(实践教学)中心17个,下设183个实验室, 190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引入教学环节,已建成实验实习中心、多媒体教学中心、语言教学中心、CAI课件制作中心和70个多媒体教室等完善配套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校园网双向链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网络覆盖校园内学习、办公和生活场所,已完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与行政办公自动化。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研和科技开发快速发展。学校有省级教改项目29项,获省、校两级教学成果奖100多项。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立项各级科研课题540项,专利申请341项,专利授权289项,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0多部,获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奖135项。建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钒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钒钛材料及复合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细鳞片石墨深加工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和攀枝花市钛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2个。重点围绕钢铁钒钛、石墨、煤炭化工、干热河谷特色生物等开发利用和攀西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强化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着力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多项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国外先后与加拿大卡布特学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瑞典哈姆斯塔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派出留学生到瑞典哈姆斯塔大学和英国斯旺西大学学习;在国内先后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华大学等院校开展了联合办学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各条战线输送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万多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0%以上,2005年以来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奖、助、贷、勤、减(免)体系。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按照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学生可到父母所在地教育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每人每年助学贷款额度最高为6000元,学生在校期间所付贷款利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优秀文明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人才开发先进单位” 和 “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等称号。
热烈欢迎莘莘学子报考攀枝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