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现任校长为纪宝成教授,党委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自学校成立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就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现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13个校级研究所和14个博士后流动站,另设有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第一;拥有12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第一;拥有有全国重点学科25个,总量居全国第五,其中社会科学居全国第一。设有学士学位专业5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97个,博士学位学科点74个,一级授权学科11个。
中国人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老一辈学者吴玉章、成仿吾、李维汉、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胡华、尚钺、戴世光、刘铮、苗力田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目前拥有宋涛、黄达、戴逸、吴大琨、高鸿业、卫兴华、胡乃武、王传纶、陈共、李文海、邬沧萍、方汉奇、陈先达、罗国杰、肖前、高铭暄、郭寿康、张立文、方立天、彭明、郑杭生、许征帆、庄福龄、李占祥、严瑞珍、王珊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00人,其中,教授近400人、副教授530余人;博士生导师360余人。有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2人;有19人担任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相关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有13人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员(其中一人担任顾问,两人担任副主任);有4人被列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1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所占各项比例均名列前茅。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综合水平最高的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一共培养了18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其他优秀人才。
学校目前共有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18600余人,其中本科生8637人,研究生10005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16:1,是全国高校中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有外国留学生近800人,有成人教育本专科在册生1万多人,其中80%以上是本科生,此外还有网络教育在册生近3万人。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九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18项,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7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75项,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承担北京市项目数位居北京市高校第一位;2000-2003年,我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230余项,获得经费近1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40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我校共承担9.75项,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转轨经济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帕德玛·德赛,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德蒙德·菲尔普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日本一桥大学校长石弘光等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授予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松浦晃一朗等一批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
学校还是我国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设施先进,馆内藏书250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收集、整理、存储、发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科学信息资源的权威机构,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学出版机构,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对中国人民大学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也极为关心。江泽民同志曾先后两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题词。殷切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4·28”讲话精神,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全力推进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宏伟历史进程。
(统计资料截止于2004年8月底)
中国人民大学历任校领导
现任校领导 | |
校 长:纪宝成 常务副校长:袁卫
|
党委书记: 程天权 |
历任校长 | |
李文海 1994-2000 |
黄达
|
袁宝华 1985—1991 |
郭影秋 1983—1985 任名誉校长 |
成仿吾 1978—1983 1983—1984 任名誉校长 |
吴玉章 1950—1966 |
历 史 沿 革
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所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她有光荣的历史和传统,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65年来艰苦创业,衍生了众多院校,培育了数代精英,对祖国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其间历经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几个主要阶段:
![]() |
有关筹办陕公的文献资料 |
![]() |
陕北公学校址 |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伟大成果,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
(二) 华北联合大学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 |
华北联合大学校旗飘扬 |
![]() |
华北大学张家口校舍 |
(三)华北大学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
北方大学1945年11月成立于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由范文澜任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
院、艺术学院。
![]() |
北方大学同学在上课 |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
![]() |
医学院学生在做实习手术 |
(四)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 |
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 |
第一阶段是1950年到1952年的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大学除认真组织好教学外,还积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组建教研室、培养师资、进行科学研究 、开展政治思教育工作、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到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第二阶段是1953年至1965年在教育革命中曲折前进的时期。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 、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第三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动乱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
第四阶段是从1977年迄今在改革开放中振兴时期。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quot;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影秋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副校长。
197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律、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扩大招生的部署,分别在崇文区和西城区创办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进一步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
65年来,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人才近17万,4000多名外国留学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形成并初步完善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及成人函授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的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向着具有自身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