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自主招生走过11年,引人关注备受期待
2003年我国高校试行自主招生试点至今,已走过11个年头。自主招生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原则的基础上,力图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形成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考招新模式。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副教授指出,自主招生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为高等院校不拘一格录人才、多渠道选择人才开启了一扇大门。自主招生政策使得我国高校在人才选拔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权,可自由地面向全国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因此,实施11年来,社会各界对教育部此项招生录取改革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
高考生源争夺战蔓延,自主招生成“掐尖”利器
生源质量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关乎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否赢得优秀考生青睐体现了高校在全国优秀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关乎大学的高校社会声望与品牌价值,特别是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一流大学之间,每年的生源大战特别是高考状元争夺战最为激烈,招揽高考状元等高分考生已经成为中国一流大学火拼的“面子工程”。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副教授指出,而2003年实施的自主招生政策,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各高校竞相争夺最优质生源的新战场和提前招揽优质生源的“利器”。能否提前锁定全国最优秀的生源,可以充分检验中国各大学的社会地位和校长团队的管理智慧。
自主招生高校抱团作战,北约华约联盟实力旗鼓相当
2003年至今,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近百所,与每年全国统考高校单独招生不同的是,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常主动出击结成数个“联盟”抱团作战,旨在吸引更多全国优秀考生关注和报考,从而争夺中国最优质的生源。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副教授指出,目前,最有影响的是由中国顶尖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牵头组建的“北约联盟”、“华约联盟”和“卓越联盟”等,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牵头的两大联盟最具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不仅联盟高校阵容豪华,备受全国高考优秀学子青睐,而且联盟组成高校大都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北约联盟”包括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基本是以文理医工见长的综合性院校,是中国两岸四地的顶尖大学和一流研究型大学;“华约联盟”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等7所高校,成员高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接近,是中国顶尖和中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卓越联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均是理工科为办学特色的中国一流和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另外还有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北京地区的几所行业特色型研究型大学组成的“京派联盟”。
北约、华约、卓越三足鼎立,“不结盟”高校出奇制胜
调查发现,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分别牵头组建自主招生联盟实施集团作战不同的是,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部分名校始终奉行“不结盟”政策,实施“独立招生”战略与“北约”“华约”“卓越”等联盟抗衡。从中国校友会网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各自主招生高校的最新排名来看,“不结盟”高校可划分为“不结盟(中国一流大学)”和“不结盟(中国高水平和知名大学)”两大阵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副教授指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相对而言自主招生结盟的高校会有较大优势,但是“不结盟”阵营实力和冲击力不容轻视,也深受广大优秀学子的青睐。
“不结盟(中国一流大学)”由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领衔,除中国传媒大学外均是中国办学水平一流、办学特色鲜明、综合排名居前的研究型大学,对其他三大自主招生联盟的冲击最大,中国自主招生高校中北约联盟、华约联盟、卓越联盟和“不结盟(中国一流大学)”“四大阵营”争夺战异常激烈,“三足鼎立”格局受到挑战。
2014年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特别整理出2014年中国自主招生高校的排名情况,供2014年计划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及其家长挑选大学提供权威参考。
2014中国自主招生各大联盟大学排名情况
招生联盟
所在地区
联盟成员
2014综合排名
招生区域
办学类型、等级和层次
办学类型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
北约联盟
北京
北京大学
1
全国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5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10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11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12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13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16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19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38
全国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香港
香港大学
-
全国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华约联盟
北京
清华大学
2
全国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3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6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7
全国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8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4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18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不结盟 (中国一流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4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
9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15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湖南
中南大学
17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4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67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湖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2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
74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
全国
专业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
全国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香港
香港科技大学
-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卓越联盟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上海
同济大学
22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天津
天津大学
23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江苏
东南大学
25
全国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
27
全国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29
全国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30
全国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32
全国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33
全国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京派联盟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39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46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63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66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69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不结盟 (中国高水平和知名大学)
湖南
湖南大学
28
全国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辽宁
东北大学
34
全国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江苏
中国矿业大学
35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36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陕西
西北大学
37
本省
区域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40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41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42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陕西
长安大学
43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44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湖北
中国地质大学
44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江苏
南京农业大学
47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48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江苏
南京理工大学
49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50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重庆
西南大学
50
全国
区域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2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54
本省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山东/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54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56
本省
区域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程大学
57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江苏
河海大学
58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江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8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61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陕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5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上海
东华大学
82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95
全国
专业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97
全国
区域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101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12
全国
专业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122
本省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江苏
中国药科大学
125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150
全国
专业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
202
全国
专业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江苏
苏州大学
52
全国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60
本省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64
本省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68
全国
行业特色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71
全国
区域特色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上海
上海大学
73
本省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76
本省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福建
福州大学
77
本省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江苏
江南大学
81
全国
区域特色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91
全国
专业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99
本省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100
本省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104
本省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四川
四川农业大学
117
本省
区域特色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辽宁
大连海事大学
142
全国
专业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