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规模
学校在校全日制学生近50000人,其中普通本一批学生230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77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500人),我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近20万人。
学校先后培养出4名两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
学院设置
学校设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为主的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紫金矿业学院、八方物流学院;以及至诚学院、阳光学院2个独立学院。此外,还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3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电气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22个工程领域)。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088人,专任教师189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获批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含讲座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9人,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讲座教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60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8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7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9人,博士生导师208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23人。2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团队入选首批海西产业人才高地,12个团队入选“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
学校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带动全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我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获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6项,其中:国家实验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并成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第二批实施高校,90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获得福建省质量工程项目97项,其中:省级实验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项;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53门;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98项。有7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一五”以来,我校学生积极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校级“高等数学竞赛”、“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计算机绘图”竞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多彩的舞台。2006年以来,我校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国际级奖项50项,国家级奖项758项,省级奖项1614项,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连续四届均获一等奖;2006年我校代表队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第39名,是获奖的中国高校中唯一一所地方院校,2012年更取得第18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获得二次全国总冠军;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决赛中我校代表队获特等奖。
科研成果
“十一五”以来,全校科技经费始终保持稳步增长趋势,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4400余项,科研资助经费接近8.3亿元;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2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总量430余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近4200篇。科技服务工作快速发展,“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深化,对外签订技术合同1300余项,实际到校经费2.4亿余元;成为全省高校中唯一获科技部批准筹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高校;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闽台合作交流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全面展开。学校现有48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即: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及开发研究基地。
交流合作
学校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已与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校所协作关系;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军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彰显;积极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社会学术影响力;积极开展对台、港、澳地区的科教文化交流,与19所台湾地区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建有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西观藏书楼”,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院;先后与美、英、德、法、俄、日、韩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学校已成为福建省与国际及台、港、澳地区科教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办学条件
学校目前有旗山、怡山、铜盘、厦门工艺美院(鼓浪屿校区和集美校区)等5个校区,占地5000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城旗山校区,现有公共用房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5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7亿元。图书馆藏书近223万册,数字资源量64800GB,电子图书126万册,网上教学课程数421种。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校园网已初步建成一个全校范围内高速畅通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