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

3773考试网高校信息校庆正文

安徽农业大学校庆建校80周年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2008-10-17 22:21:02

安徽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高级人才的摇篮,是农业科技、知识的宝库和集散地。2008年10月20日,将迎来她80岁生日。她的80年是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80年,是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80年,是薪火传承、探索创新、不断发展的80年。

追寻梦想

    二十世纪初,对世界的重新认识深深震撼着有识之士的心灵,他们图新求变,开始探索真正的中国振兴之路。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激荡下,办新学、走新路的大潮势不可挡。1928年当时的安徽省政府创立了省立安徽大学,并先后多次计划筹建农学院,终因战祸频繁、未能实行。1935年6月,在留美博士、植物学专家李顺卿先生的努力下,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在安庆正式宣告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农学院于1939年夏停办,1946年11月安徽大学在安庆得以恢复,并改省立为国立,留德博士、林学专家齐坚如先生任首任农学院院长。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靳树鸿、黎洪模等为代表接管安徽大学。同年7月,迁往芜湖办学。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安徽大学改设师范、农学两院。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的蚕桑师资、学生和技术人员并入农学院。

    1953年10月,为适应安徽农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部决定安徽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立安徽农学院。干仲儒同志任首任院长、党委书记。1954年4月安徽农学院在合肥正式办学。1968年,学校被搬迁到宿县、滁县和凤阳分散办学。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农大人克服重重磨难,艰辛创业、白手起家,用自己的坚韧和执着营造出了一片宁静的天空。1978年,在以老红军张靖武为首的7位党员干部的建言下,中央和省委决定,学校迁回原址办学。安徽农学院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历史,在合肥这块欣欣向荣的热土上生根发芽,一路向前。

春华秋实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安徽农学院焕发出勃勃生机。1979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生招收单位,1982年茶叶、木材加工专业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 1995年学校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2575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480人。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提出了创业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构筑了全员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创收支持教学的良好氛围。学校以教学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柱,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大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构筑了育人工作的厚实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农业科技、教育和管理人才,他们中有2名院士,10名省(部)级干部,200多名厅级干部,5000多名处级干部,7000多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扬优扶新,强化特色。现有茶学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形成了生物与作物学、园艺学、动物科学等8个学科群和30个与之紧密配套的科技平台,组建了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学校以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为重点,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积极培育和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逐步形成了在省内具有相当优势、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专业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

    学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实施了“双百计划”和“腾飞计划”,强化稳定和引进人才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在教育界、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现有教职工1615人,其中教授130多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60多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有117人次。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每年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和学生工作研讨会,设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切实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根本任务,率先在全省成功进行了“访谈式”教学的实践。学校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形成了全员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广泛开展各种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奋发成才,涌现出了一批批获国家级、省部级表彰的优秀学生,先后在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荣获100多项金银铜奖。

    学校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前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服务新农村能力,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展现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十五”以来,学校承担“973”、“863”、“94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300多项,科技经费近亿元,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00多项。学校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不动摇,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的宏伟事业,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革命老区,积极为“三农”服务,形成了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鲜明办学特色。1995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对安徽农业大学的调查》为题,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学校累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近2000项,培训学员200多万人,有100多项成果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主导产业,使数十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学校适时启动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地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学校以校园基本建设、实验室建设、试验基地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十五”以来,先后完成25万多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新增教学仪器设备1亿多元,新增图书110多万册,新增学生宿舍近3万平方米,新增教职工住房9万平方米,新建农萃园、机电工程园以及校外实习基地130多个,学校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风光旖旎。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十五”以来,学校紧紧把握团结发展这一主题,坚持抓党建促团结,抓党建促改革,抓党建促发展,抓党建促稳定,成功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充实内涵、加快发展,大兴团结协作之风、教学研究之风、科学研究之风、调查研究之风、教书育人之风、艰苦创业之风,营造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步入了快速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走向未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新世纪的朝阳冉冉升起,一场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安徽奋力崛起、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热潮正在安徽农大蓬勃开展。

    学校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及时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描绘了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发展蓝图,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服务科教兴皖,适应‘三农’需要;立足育人根本,突出教学中心;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适度发展规模,优化内部结构;扩大交流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的发展思路。学校将坚持以更新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开放办学”四项战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安徽省高级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基地,整体水平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别山道路”拓展工程、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农村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工程。安徽农大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全新的姿态,昂首迈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阔天地,为安徽新农村建设插上了人才和科技的翅膀,为安徽崛起注入了科技的元素,架起了通向希望的金桥。

    八十年来,安徽农大为安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殚精竭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八十年的探索与发展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八十年的奋斗与悲欢造就了今日的品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安徽农业大学正以更开阔的胸襟,更开放的眼光,开创着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