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内容
根据《教学指导意见》所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为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具体的考试单元、知识条目和考试的层级要求如表。
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集合 |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集合的含义 ②集合元素的特性 ③集合的相等 ④集合与元素关系 ⑤常用数集的记法 ⑥集合的表示法 |
a a a a a b |
|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②空集的概念 |
b b | |
|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并集的含义 ②交集的含义 ③全集与补集 |
b b b | |
|
函数及其表示 |
▲1.函数的概念 ①函数的概念 ②函数符号y=f(x) ③函数的定义域 ④函数的值域 ⑤区间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
b b b b a |
|
▲2.函数的表示法 ①函数的解析法表示 ②函数的图象法表示,描点法作图 ③函数的列表法表示 ④分段函数的意义与应用 ⑤映射的概念 |
b b a b a | |
|
函数的基 本性质 |
▲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①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 ②函数的单调性、单调区间 ③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b c c |
|
▲2.奇偶性 ①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②奇函数、偶函数的性质 |
b c |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指数函数 |
▲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①根式的意义 ②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③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 ④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
a b a c |
|
▲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①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指数函数的图象 ③指数函数的性质 |
b c c | |
|
对数函数 |
▲1.对数与对数运算 ①对数的概念 ②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③对数的运算性质 ④对数的换底公式 |
b a c a |
|
▲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①对数函数的概念 ②对数函数的图象 ③对数函数的性质 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
b c c a | |
|
幂函数 |
▲1.幂函数( ①幂函数的概念 ②幂函数的图象 ③幂函数的性质 |
a c c |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函数与方程 |
▲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①函数零点的概念 ②f(x)=0有实根与y= f(x)有零点的关系 ③图象连续的函数y= f(x)在(a,b)内有零点的判定方法 |
a a b |
|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①精确度与近似解 ②二分法求f(x)=0零点的基本方法 ③二分法求f(x)=0零点的基本步骤 |
a a a | |
|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
▲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①指数函数y=ax(a>1)在(0,+∞)的增长速度 ②对数函数y=logax(a>1)在(0,+∞)的增长速度 ③幂函数y=xn(n>0)在(0,+∞)的增长速度 ④y=ax(a>1),y=logax (a>1),y=xn(n>0)在(0,+∞)的变化比较 |
b b b b |
|
▲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①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②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 |
c c | |
|
▲函数的综合应用 函数的综合应用 |
d |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
▲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①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 ②棱柱、棱锥、棱台的底面、侧棱、侧面、顶点 ③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概念 ④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母线、侧面、轴 ⑤球的球心、半径、直径 |
a a a a a |
|
▲2. 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①与正方体、球有关的简单几何体及其结构特征 ②根据条件判断几何体的类型 |
b b | |
|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
▲1 .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①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的概念 ②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
a a |
|
▲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①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三视图的概念 ②三视图画法的规则 ③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
a b b | |
|
▲3.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①斜二测画法的概念 ②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③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④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⑤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联系及相互转化 |
a b b a b | |
|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
▲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①表面积与展开图的关系 ②柱体、锥体、台体表面积公式 ③柱体、锥体、台体体积公式 ④柱体、锥体、台体的关系 ⑤三棱柱和三棱锥图形的变化关系 |
a a a a a |
|
▲2. 球的表面积与体积 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 |
a | |
|
▲3.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一些简单组合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
b |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1. 平面 ①平面的概念, ②平面的画法及表示方法 ③平面的基本性质,即公理1、2、3 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转化 |
a a a b |
|
▲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的概念与图形表示 ②公理4 ③等角定理 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⑤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 |
b b b b a | |
|
▲3.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
b | |
|
▲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
b | |
|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直线与平面的判定定理 |
b |
|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
b | |
|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直线与平面的性质定理 |
c | |
|
▲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
c | |
|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①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③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b b b |
|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①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计算 ③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 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
a b a b | |
|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
c | |
|
▲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
c |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1. 倾斜角与斜率 ①直线的倾斜角及其取值范围 ②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③经过点P1(x1, y1), P2(x2, y2) ( x1≠x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
b b c |
|
▲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①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②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 |
c c | |
|
直线的方程 |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
c c |
|
▲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②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③平面上两点连线的中点坐标公式 |
b b c | |
|
▲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①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等几种形式化为一般式 |
b c | |
|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
▲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①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②根据直线方程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
c b |
|
▲2.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c c | |
|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平行线距离的求法 |
b |
第四章 圆的方程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圆的方程 |
▲1. 圆的标准方程 ①圆的标准方程 ②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
c a |
|
▲2. 圆的一般方程 ①圆的一般方程 ②化圆的一般方程为标准方程 ③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
c b b | |
|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①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②在已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条件下,求直线或圆的方程 |
b c |
|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①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b | |
|
▲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①利用坐标法来解直线与圆的方程 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综合应用 |
c d | |
|
空间直角坐标系 |
▲1.空间直角坐标系 ①空间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 ②三维空间的点的坐标表示 |
a b |
|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b |
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任意角和弧度制 |
▲1.任意角 ①任意角的概念 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③象限角的概念 |
a b b |
|
▲2.弧度制 ①弧度制的概念 ②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③圆弧长公式 |
a b a | |
|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①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 ②判断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符号 ③终边相同角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④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
b b b a |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①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 |
b | |
|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
▲1.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①π+α与α的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关系 ②-α与α的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关系 ③π-α与 ④ |
b b b b |
|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
b |
|
▲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①周期函数的概念 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 ③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递增区间和递减区间 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
a c c c | |
|
▲3.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①正切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 ②正切函数的单调区间 ③正切函数的图象 |
b c b | |
|
|
▲1. ①用五点法画出 ② ③函数 ④函数 |
b b a |
|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
▲1.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 |
b |
第二章 平面向量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
▲1.向量的物理背景与概念 向量的概念 |
b |
|
▲ 2.向量的几何表示 零向量、单位向量、向量的模的概念 |
b | |
|
▲ 3.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 相等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 |
b | |
|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
▲1.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①向量加法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
b b |
|
▲2. 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①相反向量的概念 ②向量减法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
a b | |
|
▲ 3. 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①向量的数乘运算 ②向量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 |
b b | |
|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
▲ 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②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③向量夹角的概念 |
b a b |
|
▲ 2.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①正交分解的概念 ②向量的坐标表示 |
a b | |
|
▲ 3.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 |
b | |
|
▲ 4.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
b | |
|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
▲ 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 ①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②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投影的关系 ③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及运算律 |
b b b |
|
▲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 ①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②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夹角的坐标运算 ③平面向量模的坐标运算 |
b b b | |
|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
▲ 1.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平面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简单应用 |
b |
|
▲ 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 平面向量在物理中的简单应用 |
a |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证明 |
b |
|
▲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②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
c c | |
|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
c | |
|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
▲1.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①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②能把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
c b |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
▲1.正弦定理 ①正弦定理 ②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
b c |
|
▲2.余弦弦定理 ①余弦定理 ②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
b c | |
|
应用举例 |
▲1.应用举例 ①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②三角形面积公式 |
b b |
第二章 数列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 |
▲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 ①数列的定义 ②数列几种简单表示 ③数列的递推公式及由递推公式求数列的前几项 |
b a b |
|
等差数列 |
▲1.等差数列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等差中项 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
b c b a |
|
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 |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①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②等差数列的基本量运算 ③ 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实际应用 |
c c b c |
|
等比数列 |
▲1.等比数列 ①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等比中项 ④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
b c b a |
|
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 |
▲1.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②等比数列的基本量运算 ③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实际应用 |
c c c |
|
数列的综合应用 |
▲数列的综合应用 ①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 ②数列的综合应用 |
b d |
第三章 不等式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
▲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①不等关系、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②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 ③用不等式(组)表示、研究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 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a b b b |
|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
▲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③三个二次的关系 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
a b b c c |
|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
▲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模型 ②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③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 ④平面区域、边界、实线、虚线的含义 ⑤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
a b a a c |
|
▲2.简单的线性规划 ①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的概念 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 |
a c | |
|
基本不等式 |
▲1.基本不等式: ① ②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③两个正变量的和或积为常数的最值问题 ④基本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
b a c c |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命题及其关系 |
▲1.命题 命题的概念 |
b |
|
▲2.四种命题 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
a | |
|
▲3.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①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②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
a b | |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含义 |
b |
|
▲2.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的含义 |
b | |
|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
▲1.且 “且”的含义 |
a |
|
▲2.或 “或”的含义 |
a | |
|
▲3.非 “非”的含义 |
a | |
|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
▲1.全称量词 ①全称量词的含义 ②全称命题 |
a a |
|
▲2.存在量词 ①存在量词 ②特称命题 |
a a | |
|
▲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
a |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曲线与方程 |
▲1.曲线与方程 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概念 |
a |
|
▲2.求曲线的方程 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
b | |
|
椭圆 |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①椭圆的定义 ②椭圆的标准方程 ③椭圆的焦点、焦距的概念 |
c c b |
|
▲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②有关椭圆的计算、证明 ③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
c c d | |
|
双曲线 |
▲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①双曲线的定义 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双曲线的焦点、焦距的概念 |
a b b |
|
▲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②有关双曲线的计算、证明 |
a b | |
|
抛物线 |
▲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①抛物线的定义 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③抛物线的焦点、准线的概念 |
c c c |
|
▲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②有关抛物线的计算、证明 ③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
c c d |
第二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
单元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
▲1. 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①空间向量的意义及相关概念 ②空间向量的加减运算及其运算律 |
a b |
|
▲2.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①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运算律 ②共线(平行)向量、共面向量的意义 ③直线的方向向量 |
b b a | |
|
▲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①空间向量的夹角 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意义及其运算律 |
b b | |
|
▲4. 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①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 ③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④在简单的问题中选用合适的基底表示其他向量 |
a a b b | |
|
▲5.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①向量的长度公式、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②两向量夹角公式 |
b b | |
|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①利用空间向量表示空间的点、直线、平面等元素 ②平面法向量的定义 ③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④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与空间角的计算问题 ⑤通过选择适当的坐标系,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
b b b c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