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答案

3773考试网2017考研模拟试题答案正文

2013考研政治理论预测模拟三及答案分析题

来源:2exam.com 2012-11-30 11:38:13

三、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潘基文秘书长星期二在联大一般性辩论开始之前,在联大发表讲话,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发挥他们的领导力,共同解决复杂的全球问题。潘基文秘书长在联大的发言中表示,目前摆在全球领导人面前的挑战很多:世界正在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再次失败;世界再次目睹新的战争和暴力出现,再次听到新的对抗言辞;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越来越明白无误地威胁着我们这个星球。潘基文秘书长指出,世界正处于一个巨大转变的前夕,它正在以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快的速度发生变化。

潘基文:“我们看到了新的力量和领导力中心——它们在亚洲、拉丁美洲和整个新的发达世界出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正在变得更为复杂。在这个新的世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正日益变为一种更加协作,而非对抗的形式。除非同其他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各国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保护他们的利益或是推进自己人民的福祉。”材料来源:2008年9月23日 联合国网站

材料2:

今年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规模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除了八国集团成员国外,东道主日本还邀请了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14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参与对话,共商气候变化和非洲发展等议题。这种“广邀天下宾客”的做法突出表明: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八国集团越来越难以独自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还使国与国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大,许多问题跨越了国界,成为“地球村”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传统安全威胁尚未消除,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却日益严重。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诸多挑战让八国集团根本无法独自应对。材料来源:2008年7月8日 新华社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

(2)简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意义。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通过商品和要素的双向流动,调节国内要素结构失衡。比如,2007年,依靠出口和吸收外资,我们为约8000万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净进口1814亿美元的初级产品。又如,资金流动是知识、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跨境流动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我们通过吸收外资带动大量个性化的技术和其他要素流入。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分工体系的拓展深化和全球制造成本的降低,各国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都从中获益。

推动全球合作与共同治理,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和融合加深,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我们以积极合作的态度与各国一道参与全球经济事务,在金融安全、粮食与能源消费、贸易政策、气候与环保措施、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推动国际磋商、谈判和共同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建设性、公平性和共享性的方向发展。材料来源:2008年9月8日 人民网

材料2:

中国的国有企业如何面对这场由次级债问题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成为近期最引人注目的话题。 我们知道,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央企要过紧日子”的言论,主要也是基于美国次级债危机恶化的程度而发出的。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材料来源: 2008年10月24日《国企》杂志

材料3:

30年来,我们通过“引进来”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取得了很大成绩。与之相比,“走出去”的发展却比较滞后。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5年我国吸收外来投资居世界第3位,但对外投资仅排在世界第17位,只占全球的1.5%。我国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比例为1∶6.3,明显低于1∶2.8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外部能源资源供给渠道,减轻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消化高额的外汇储备,同时还能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材料来源:2008年9月12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2,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3,简述我国如何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任何别的政治制度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近代历史上,各个阶级、各种社会势力围绕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进行过探索和激烈的斗争,但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参议会,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人民代表会议。这些成功实践,为建国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总结这些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可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从全国到省、县、区、乡的人民代表大会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当时在全国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自上而下地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难以进行。所以在建国初期,确定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经过几年的过渡和积累,在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至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材料来源:中国人民大会网

材料2:

50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个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长期以来,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制度保证,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9月16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分析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2)简述当前条件下,如何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我们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材料来源:2007年11月7日 人民日报

材料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材料来源:2008年7月18日 人民网-理论频道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简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

(2)分析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选做题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2000年9月,联合国举行“千年首脑会议”,15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聚集一起,共同探讨关系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各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一次盛会。这样的主题,自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这样众多首脑的聚会,必然引起人们对和平与发展的期望。然而,“9?11”事件震惊世界,阿富汗战争炮火连天,巴以冲突血流不断……这一切说明,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严峻挑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促进了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觉醒,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战争与革命相互交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

摘自《人民日报》 2003年2月25日第十二版

材料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为拟订和倡导最新的重大发展目标提供了舞台。联合国阐明有必要将诸如提高妇女地位、人权、环境保护和善政纳入发展范例。目前,焦点在于如何通过综合协调的方式,实现在这些会议上的许诺。关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国际性辩论日益反映出富国和穷国在解决许多超越国界的问题上有共同利益。诸如难民、有组织犯罪、贩毒和艾滋病等问题,都被视为需要采取协调行动的全球性问题。一个地区持续出现贫穷与失业,很快就会波及其他地区,移徙、社会混乱与冲突更会促成这种情况。同样,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会立即使其他国家的市场受到影响。大家还对民主、人权、民众参与、良好管治和赋予妇女权利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形成共识。材料来源:联合国网站——全球发展问题

材料3:

正在纽约参加第6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的杨洁篪当天下午出席了安理会高级别会议。他在发言中表示,非洲和平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需要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采取综合性办法,和解、发展和合作应成为非洲和平的三大支柱。杨洁篪说,和解是实现非洲和平的关键,发展是实现非洲和平的基础,合作是实现非洲和平的手段,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有责任帮助非洲维护和平,建设和平,走上长治久安之路。

杨洁篪说,去年11月成功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决定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非传统友谊的深入发展,是中非合作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表示,中国将继续本着平等互信、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对非合作,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促进非洲的和平与发展。材料来源:2007年9月26日 新华社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当今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2)简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选做题Ⅱ

材料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日公布。这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发端于农村。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对全国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决定》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摘自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2008年10月19日

材料2: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

材料3:

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选择各自不同道路的实践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只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才能获得成功,照搬照抄没有出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丰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必须走出一条与我们的农业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材料来源:2008年10月31日 新华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2,分析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2)简述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