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试要求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一)机构学
1.理解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掌握机械、机器与机构的概念。
2.理解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方法,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熟悉利用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方法及步骤。
4.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熟悉压力角、传动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5.掌握凸轮机构中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深入理解凸轮轮廓的作图法设计。
6.熟悉齿轮机构的应用、分类;熟悉渐开线齿轮基本参数及其相互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渐开线齿轮基本啮合过程分析,掌握斜齿轮、蜗轮蜗杆机构的特点、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
7.熟练掌握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二)机构动力学
1.熟练掌握运动副反力的确定方法及机构的力分析方法;
2.掌握动平衡的计算方法;
3.掌握机械效率的分析计算方法;
4.熟悉机器等效力的概念,力矩的计算,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意义及方法。
(三)机械设计总论
1.了解机器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作用;
2.掌握设计机器的基本方法、步骤及原则;
3.掌握零件的失效概念及其形式;
4.掌握刚度、强度、硬度的定义、含义及评价方法;
5.理解机械零件振动与共振概念、掌握避免共振的方法;
6.掌握钢热处理工艺的分类、特点、目的及应用;
7.掌握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准则;
8.掌握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提供疲劳强度的措施;
9.理解应力循环基数概念及常用材料应力循环基数;
10.掌握摩擦、磨损润滑的概念、分类及相互关系;
11.了解获得流体润滑的必要条件;
12.理解润滑油粘度的物理意义、粘度的分类、润滑油中添加剂的作用及分类;
13.熟悉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概念、典型工艺性的基本要求;
14.熟悉提高强度、刚度、精度的措施;
(四)典型机械零件设计
1.掌握螺纹的主要参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常用螺纹牙型的种类、特点及主要用途;
2.熟练掌握螺纹联接的基本设计过程;
3.理解螺纹防松的概念、方法,螺纹自锁概念、条件及螺纹传动效率;
4.掌握螺纹联接主要失效形式;
5.掌握螺纹联接受力分析、预紧力的选择;
6.理解螺纹传动的用途、分类;
7.掌握键联接、销联接主要类型、特点;
8.熟悉键联接失效计算;
9.理解过盈联接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10.掌握带传动的特点、种类、应用、效率,理解带传动主要失效形式、带传动打滑、张紧的概念;
11.掌握齿轮传动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应用;
12.熟练掌握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齿轮传动的结构形式、设计准则、设计过程;
13.了解齿轮传动设计中材料选择的依据,理解齿轮变位的目的;
14.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
15.掌握蜗杆传动设计过程,了解蜗杆传动运动副材料选择;
16.理解链传动特点及主要失效形式;
17.掌握轴常用材料、类型、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轴上零件固定方式;
18.理解刚性轴、挠性轴的概念,熟悉轴承的作用、分类、特点、应用;
19.熟悉轴承失效形式,熟练掌握轴承选择依据、校核计算过程;
20.掌握联轴器与离合器的基本概念,常用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优缺点及应用;
21.掌握弹簧的作用、分类、特点及应用,熟练掌握弹簧的设计过程;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张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孙桓,机械原理(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董刚,机械设计(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4.濮良贵,机械设计(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