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辅导

3773考试网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正文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教育的认识

来源:fjzsksw.com 2010-10-9 10:10:06

 

 (二)学习者

  学习者是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并以自身的发展需求参与教育过程的人。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 和同样的理由;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 习兴趣、能力或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 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 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①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习者从形式来看是教育影响的受体,但就其本质而言, 却是学习活动的认识和发展主体,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直接影响着教育 过程和结果。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中介,是教育活动运行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 总和,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

  2. 教育内容。指依据教育目的或目标而选择出来的知识、经验等。在学校教育 中,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上。

  3. 教育方法。指教育者为达成目的,使学习者掌握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方法,如 讲授法。

  4. 教育手段。指教育活动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如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口 耳相传等。

  5. 教育组织形式。指教育活动的形态,例如,正规化教育形态、非正规化教育 形态。

  6. 教育环境。主要指教育的物质环境,如场地、设备等。②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不同 的位置,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或不同的组合,都必然导致教育活动系统的改变。因 此,各教育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 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三、学校教育的演进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所承担的,在一定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但是,人类的教育并不是一 开始就具有如此形式化和结构化的形态,而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 社会的经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开始有了形成教育实体的需求。历史上的教育形 式经历了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一)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般认为,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形成时期。在此之前,由于 未开化社会的生活技术是极其简单的,通常可以通过日常的模仿来获得,因此教育 是以不定型的形式而存在,渗透于生产与生活中。

  据史学研究,在原始部落中,“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常常是以 不同的年龄来划分的,每个年龄群都有自己特殊的标志,儿童和青少年只有经过了 一定仪式之后,才可以从一种年龄群转人另一种年龄群。在原始社会的母权制时期 末出现的“青年之家”,就是为转入“猎人群”的少年、儿童而设置的“成年仪式 (奉献仪式)”的准备,目的是要使新生一代掌握社会上已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青年之家”是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儿童都在里面接受教 育的一种原始社会制度的特殊机构①,有学者认为,“青年之家”有可能是最早的儿 童公共教育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二)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 期出现了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奴隶社会初 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 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由此而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动 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具体而言: 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②社会 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的形成为 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 教育机构。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 埃及;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在我国的史料 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这一点尚未完全确证,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 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 于定型。学校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的确定;②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③形 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是由以上种种因 素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实体化教育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 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三)制度化教育

  所谓的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 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 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众多的专业课程和机构,以及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随着学 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组织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的制度化过程就是教育实体从 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它与社会的发展紧紧相连。近代学校 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17世纪欧洲出现了文科中学,重视古典的人文主义教育,具有制度化教育的雏形。到了 18世纪,欧洲又出现了实科中学, 并产生了平民化教育,职业教育也成型了。学校教育类型上的这种分化,意味着学 校教育日渐走向成熟。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系统在西方基本形成。

  学校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 构,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①严格的入学规定,这些规定包括对年龄方面的以及入 学方面的要求;②修业年限的规定,不同级别、不同层次学校对学习年限有不同的 要求;③分年级教学,依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业水平区分不同的年级;④有 明确的课程要求,依照学校教育的目的,对学习内容提出一定的要求;⑤有严密的 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方面的规定;⑥有较为固定的专职教学人员; ⑦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①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主要受西方学校系统的影响,完备的学制系统产 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