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辅导

3773考试网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正文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课程资源

来源:fjzsksw.com 2010-10-11 9:39:31

 

 4. 因地制宜原则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 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 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 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幵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由于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多质性特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广泛的选择 路径和灵活性;同时,课程资源的潜在性和动态性特征,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必须充分发挥课程实施者的能动作用。这里主要从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四 个层面,阐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介入。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 资源,不仅影响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主要 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只有把教师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

  通过教师发挥作用,才能最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因此,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具体来说,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其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价值取向在课 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他资源能否被充分地 加以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智慧。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就是 要使教师树立课程资源理念,成为教学过程的研究者与学习者,成为超前于课程与 学生的发展者,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课程资源开发所需的素养,获得开发课程资 源的能力。这意味着教师应在了解校内外课程资源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 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实现一定的课程目标而运用自己的智慧;教师之间 也要发展互助与合作的关系,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合作者与促进者,在交流经验、 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积累、开发、利用各级各类课程资源。

  此外,教师在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教材的“二 次开发”,就是教材的再开发、多次开发,就是将那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对学生学 习有意义的材料,经过教师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教材本身就是经过筛 选了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再次开发和利用,可使课程内容能更为紧密地与学生的 经验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能够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先进理念。 教师是教材“二次开发”的当然主体,鼓励教师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对有效实 现课程目标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应当把握好以下关键点:积极调查 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生的现有发 展基础和差异;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造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各 门课程的教材要取舍得当;把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制订参考性的技能 清单;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 广泛运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 的开发者。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 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学生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形式上灵活多样,而且还具有多渠道、多层次、 多类型等特点,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 学生搜集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加工与筛选,形成一些 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课程资源库。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本身就可以成为 课程资源的活动载体。他们可以把课外的课程资源带人校内,成为校内的课程资源, 他们还可以将零碎的课程资源整合成体系较为完整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资

  ①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J].教育评论,2003(2): 36.

  源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这种学习过程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 学习过程。

  3. 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由于各个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 此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 对本校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结合校本课程的建设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是当前学校层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最值得关注的途径。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 与利用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摆脱那种将开发校本课程视为编写教 材的误区,强调依据学校的背景和条件以及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充分利用学校 已有的课程资源来建设校本课程。

  其次,要加强对校内课程资源场所的建设,把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隐蔽课程等结合起来,为教师和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条件。

  再次,学校要主动与社区、部队、工厂、农村、家庭等联系,把校外课程资 源与校内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校外课程资源成为校内课程资源不竭的 源泉。

  4. 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社会层面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社会上的图书馆、科技馆、 博物馆、展览厅、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广阔的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社区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上述资源中有不少也含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因素,如社区内可开发的人力资源又包 括社区的管理者、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 先进人物以及具有各种专业特点或专长的居民等。就我国目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 用的现实而言,上述课程资源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和利用,其功能与价值远未被发 挥出来。面对社会层面存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教师以及各层次的课程开 发和实施者都要有意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为课程资源库存容量的增加添砖加瓦。

  社会层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利用为主,即利用现成的资 源直接服务于教育,如图书馆、科技馆等;二是以挖掘为主,即挖掘出课程资源所 隐含的教育价值,如社区内的人生价值取向、道德风尚、民情风俗、典型人物思想 观念等,要善于将其转化为教育因素,运用于教育过程。

 

 

上一页  [1] [2] [3]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