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辅导

3773考试网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正文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教学规律

来源:fjzsksw.com 2010-10-11 10:39:06

 

 (二)学影响教

  首先,学生的学规定了教师的教。作为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有自己的 兴趣、需要,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这些都规定了 教师的教,对教师的教提出了要求。学对教的这种内在规定性既是被动的,又是主 动的;既是对教的限制,又是对教的促进。一位名师说得好:“学生是教我学会教书 的先生。” 一位特级教师说得更具体:“学习好的学生是提高我业务能力的老师,学 习差的学生是提高我教学法的老师。”①

  其次,教师的学影响着教师的教。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 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②为教学生,教 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 展的。一位语文教师对此是这样举例说明的:为教好鲁迅小说《药》,首先必须博 览、研读与《药》有关的研究资料及鲁迅其他作品,以增强对鲁迅作品的感悟;其 次还得搜集研究名师处理本课的教学研究成果或方法,把它当做自己教学的借鉴, 这样一课一课地“教”,一课一课地“学”,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能使自己成为 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杂家”和“专家”。③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同一事物(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虽可 从逻辑上进行区分,但实质上却是一个统一体。就教影响学和学影响教的关系而言, 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教学的意义是追求教学相长,即教和学相互促进。其中教长 学是基本的,也是第一位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特别强调学长教,这是因为,没有学

  ①③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7. ②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340.

  长教,教长学是不能持久的,教的活动和水平就会停滞,最终必然影响教长学。所 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的影响是相互的,教学的结果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的同时,总有某种思想、观点和 道德精神影响学生。这里的“教育”,指的是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西方有句名 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永远具有”这四个字讲得非常深刻,它指出了教学具有 教育性不是一种暂时的偶然的现象,而是一条规律。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 特所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 教育的教学,。”教学具有教育性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两个方面之间的内在 的必然的联系。

  那么,为什么说教学具有教育性,或者说纯粹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呢? 这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能育人

  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 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 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二)教书的人能育人

  教师的劳动具有特殊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时,其自身也作为周 围世界的一部分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 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 熏陶着学生的心灵。

  (三)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具有巨大的潜 在的教育性。就是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极大地左右他 们的态度和性格。比如,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东西, 往往会养成学生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地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友善地实现 目标的态度和性格。

  其次,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 的品德和性格。教学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与教师和同学 发生各种关系,这种种关系中包含有道德的因素,如对师长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 遵守纪律和秩序等。另外,“集体”也具有教育的作用,一个班集体一旦形成,就会 像熔炉一样对每个成员的品质起着不可估量的陶冶和塑造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指教学一定会促进学生形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而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 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其思想品德和价值 观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未必一定符合教育要求和社 会要求,当教师不能自觉意识到“教学的教育性”原理、不能高质量地组织教学、 不能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的时候,学生很有可能变得道德败坏并形成 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教学的教育性表现为“反教育性”。

 

 

上一页  [1] [2]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