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班级是存在于学校之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教育从本质上说就在于建立个 人、集体与社会的实际联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因此,研究班级中的交往行为,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
1. 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以交往双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区分,有学生 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以交往双方的数量的多少来区分,有个 体与个体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的交往、群体与群体的交往。
一般来说,在完成教学、课外活动任务时所发生的各种交往,它主要是以手段的 方式存在着的;为满足不同交往需要而进行的接触与活动,这种交往本身就是活动的 目的,因为学生关注的是和谁一起做、一起谈,至于做什么、谈什么则是次要的。
不同类型的交往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价值。
2. 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
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 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①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 异性,指导学生正确知觉周围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和解决冲突,建立积极的交往环 境。②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即根据班级活动的目的、任务及学生的 特点,形成一个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③要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现代的班级管理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主张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 我教育的主体。为此,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 主动性、积极性的班级管理机制,让每个学生乐于成为其中的一员。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 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1.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1)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 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 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等。
(2)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 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等。
(3)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及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 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
2. 了解学生的方法
(1) 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 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
(2) 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了解学生,包括谈话、 问卷、座谈等。
(3)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 观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具体内容详见本章第二节)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是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发展成长的。班 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 动各种积极因素。
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多位教师通力协作教育 的过程。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协调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 力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 ②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③调节各学科教育负担,妥善作出全面 的安排。
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团队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它在班集体中的核心 作用,班主任有责任指导团队活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协助团队组 织制订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与团队组织计划要步调一致;②帮助团队组织落实 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条件;③帮助团队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班主任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 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访问,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全面了解家长和学生 的情况;②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 工作的教育力量;③争取校外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