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3773考试网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正文

2010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纲:课堂管理

来源:fjzsksw.com 2010-9-25 15:34:09

 

 

热点链接:

2010年全国特岗教师热点招聘

点击查看近期全国各地教师招聘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二)班级规模

  (三)班级的性质

  (四)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群体动力

  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三)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是接受。第二是反馈。第三是输入。第四是输出。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 [2]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