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

3773考试网教师资格考试练习题正文

幼儿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五章

来源:2exam.com 2013-5-30 15:04:08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2.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该事物的稳定形象。

3.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也叫做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4.元认知: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识”。它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自我调节。

二、选择题

1.C 2.C 3.A 4.A

三、填空题

1.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2.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

3.产生了词的概括、存在显着的年龄特征

4.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5.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四、简答题

1.答:

(1)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识想象;

(2)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3)想象从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2.答: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学前儿童思维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它以直观行动思维为基础,以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加工材料,主要还是以感知觉进行思维,而不是依靠理性的概念来进行思维。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学前期儿童还不具备这种思维,但是4~5岁儿童已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答:

(1)判断形式逐渐间接化; (2)判断内容逐渐深入; (3)判断依据客观化; (4)判断论据明确化。

4.答: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解释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解释。 (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4)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上一页  [1] [2]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