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偏差,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得主动、灵活,想学、会学。这也从以后四个方面来讲: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导师的作用,通过设疑、激情、兴趣,为学生营造特定的认知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注意文化课与医药学、生活的联系。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向学生介绍生活实用知识,恰当联系生命活动中的问题,拉近了与专业课医药学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好地解决了基础服务于专业的问题,注重与专业对接问题。
(3)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巧用比喻与博喻,拓宽知识层次;组织课堂讨论,提高思维能力;重视阅读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注意归纳总结,构筑知识网络。
(4)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四要四不要”。一是要讲得清,学生要做得会,而不要让学生就听得懂就行。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应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二是要浅入浅出,明白事理,而不要教师认为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三是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而不要认为讲得越多越好。如果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和取舍,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四是要学生悟出道理,而不要认为会一题就解决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教学思想。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学生基础与学习的需要,是解决“不适应”的有效途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走一条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的道路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及时扭转在学习中产生的“不适应”心理偏差,通过教师及学生的努力逐步对“不适应”进行矫正,作为教师应重视这问题的克服,使学生尽快从“不适应”的心理状态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确实达到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