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文明理。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我先让学生把自己最害怕的东西写在纸条上。这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我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解决书2的两个问题“怕鬼”和“怕小虫”。
因为学生年纪小、怕鬼的心理根深蒂固,让孩子马上从内心接受世上没有鬼是不大现实的。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先让大胆的孩子讲讲克服心中“有鬼”的办法。再问胆小的孩子:你“见过”鬼吗?“鬼”长什么样?接着和孩子看书串编故事 “咕咚来了”,得出结论“怕”有时是自己吓自己。
这里,我认为教材是一种对话的文本,在引导学生看连环画“咕咚来了”时,我是让图中的动物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从而学文——明理——导行。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学生体验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在这里,针对学生“怕虫子”,我设计了捉蚯蚓的游戏,将蚯蚓用实物投影仪显示,问胆小的孩子为什么怕。再请胆大的孩子上台捉一捉,谈谈感受。最后鼓励胆小的孩子也上台摸一摸、捉一捉。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在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动情、懂理,受到心灵的震感。
3、我让学生把剩下来还未解决的问题纸条放在盒子里,以“抽奖”的活动形式,召开勇敢者金点子发布会。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有效的教学讨论中来,通过交流,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悟理说理的能力。
4、小品表演文本中的《捅马蜂窝》,让学生 “辨一辨谁是勇敢者”。来自学生身边事例的剖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重在把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行为动机,促使正确的道德信念的形成。
三、总结延伸:
最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习心得,教师再送上一张信心卡,目的是让孩子把认知理解内化为一种内驱力,指导自己的行为。
最后留置作业。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道德修养。” 因而,留置作业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今晚试着自己一个人睡觉,明天早上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