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2)知识广博、肯教人;
(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
(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4)偏爱、不公正
(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
(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6.1)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