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课改实验区政治科目考试范围为教材八年级、九年级部分内容,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考试,以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办的《时事》杂志(初中版)2004—2005年度第1—6期有关内容为范围,纯时事试题考核命题以其中的“时事观象台”、“本期专稿”、“热点追踪”、“漫话发展”、“考考自己”、“大事记”的有关内容为依据。考查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活动与运用三个层次。
考试采用开卷笔答的形式,考试时,考生可携带相关教材(初二、初三《思想政治》课本和《时事》教材)及有关资料进入考场,供作答时参考。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三个等次,其比例为8∶1∶1。试卷知识结构为: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约占40%,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约占40%,时事政治约占20%。题型结构为:单项选择题约占44%,问答题占40%,探究与实践16%。 非课改实验区政治科目命题时,坚持导向性、基础性、时代性、开放性、科学性的原则。考试范围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八年级、九年级部分内容,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知识的考查要求分为识记、理解、活动与运用三个层次。 考试采用开卷笔答的形式。考试时,考生可携带相关教材(初二、初三《思想政治》课本和《时事》教材)及有关资料进入考场,供作答时参考。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政治、历史)为90分钟。试卷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三个等次,其比例为8∶1∶1。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约占40%,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约占40%,时事政治约占20%。单项选择题约占44%,问答题占40%,探究与实践16%。化学:命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省课改实验区化学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现行实验新教材为命题依据。 试题杜绝设置繁题、难题、偏题、怪题,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题目,淡化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具有时代性和实际性,将九年级化学与社会、生产、技术、环境问题相联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中选择试题素材,体现化学就在我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考查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适度编制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化学实验为情境的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形式、答案标准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加强化学实验考查,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等栏目所涉及的实验均属考查内容。重视能力的考查,重视对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控制化学计算题的难度,计算题考查的重点放在解题原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上,降低运用特殊解题技巧解题的要求。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答,容易题难度值0.7以上,约占80%,中等难度题难度值0.5-0.7,约占10%,稍难度题难度值0.3-0.5,约占10%,全卷难度值约0.80。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约占25%,25分;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30%,30分;化学与实验探究约占30%,30分;化学与计算约占15%,15分。选择题(单选)约占32%,32分;填空与简答约占28%,28分;实验与探究约占30%,30分;计算题约占10%,10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总长度4页码。 非课改实验区化学考试内容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及《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2003年5月版),淡化初中化学考试的区分度,不出难题、偏题、怪题,提高考试及格率。 保持命题的稳定性,化学试卷的内容结构、题型结构与去年中考基本保持一致。注重双基知识考查,适当降低试卷的知识覆盖面,把考查的重点放在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加强化学实验考查,注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等的考查。适当降低计算题的难度,降低运用特殊解题技巧解题的计算题的要求,把考查的重点放在解题原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范上。加强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能力立意的试题,注意考查考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重视化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考查;适当增加开放性的试题,增加简答题、阅读型试题;初步尝试研究性学习的试题,注重双基知识与学生身边的化学的联系,结合具体问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设置了有关于离子鉴定等题目,重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考查。 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答,化学与物理的试题合为一份考卷,其中化学部分的试卷满分为60分,考生应特别注意,化学科的答卷时间应控制在50分钟以内,物理科的答卷时间应控制在70分钟以内。试卷的总长度为10页码,其中化学部分为4页码。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约占25%、约15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约占35%、约21分;化学实验约占25%、约15分;化学基本计算约占15%、约9分。选择题约占25%、约15分(其中2分单选题2-3题),填空题约占55%、约33分,简答题约占10%、约6分,计算题约占10%、约6分。 物理:强化实验和知识运用考查 课程改革实验区物理科目考试范围为《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所要求的内容。 考试内容主要有五大部分,力学部分内容包括机械运动、力、运动和力、密度与浮力、压强、机械与机械能、声的世界;光学部分包括多彩的光;热学部分包括物质的结构和尺度、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内能;电学部分包括电路、探究电路、电功率、电和磁;信息、材料与能量部分。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满分90分。填空题约占23%,选择题约占18%,简答题约占5%,实验探究题约占30%,计算题约占24%。试题易、中、难度占分比例为8∶1∶1。难度值约为0.7-0.75。 非课改实验区考试采用的教科书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和第二册,考试加强对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考查。大纲规定为选学和常识性了解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考试对知识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道,对知识有初步认识。对要求知道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它的大意,在有关的问题中能够识别它们。二是理解,要了解知识的含意,能够说出它的要点,并能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是对实验的要求用“会”来表示,要求能正确操作,会观察实验,并得出结果。 考查内容共21章,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二章,简单运动;第三章,声现象;第四章,热现象、内能;第五章,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七章,力;第八章,力的运动;第九章,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简单机械,第十二章,功、机械能;第十三章,电路;第十四章,电流;第十五章,电压;第十六章,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电功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二十章,电和磁;第二十一章,学生实验。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物理、化学合场120分钟,物理试卷满分90分,试题为6版。试卷中各部分知识所占比例大约为:力学41%;光学8%;热学12%;电学39%。填空题约占23%,选择题占18%,简答题约占5%,实验题约占30%,计算题约占24%。试卷易、中、难度占分比例为8∶1∶1。 历史:命题体现五大特点 省课改实验区历史科目考试命题体现五大特点:一是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二是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功能,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考查,重视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及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时代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重视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四是发展性,试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及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五是科学性,试题要做到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 考试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考试内容共有六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历史科采用开卷考试、笔试方式,考生可以携带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并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进入考室,供作答时参考,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的比例约为8∶1∶1,试题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单项选择题占40分,20小题;诊断题占20分,5小题;材料解析题占20分,3题;问答题占20分,2题。知识内容比例为:中国历史(含乡土历史)约占60%,世界历史约占40%。 非课改实验区历史科目考试范围为中国历史(含乡土历史)、世界历史,命题涉及的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四册,《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对初中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历史科采用开卷考试、笔试方式,考生可以携带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四册,《世界历史》第一、二册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进入考室,供作答时参考。历史试卷满分30分,考试时间(政治、历史)90分钟。试卷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的比例约为8∶1∶1,试题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单项选择题14小题,14分;诊断题5小题,6分;材料解析题2小题,10分。知识内容比例为:中国历史(含乡土历史)约占60%,世界历史约占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