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解题速度,加强实战演习
中考是通过解题来判断学生数学能力的,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上来。解题训练要做到“举一反三,熟练运用”,但不能盲目地、无目的地、重复地、无选择地强化训练。
1. 以中档综合题为训练重点。
2. 以高档压轴题为训练目标。但要控制数量,重在梳理清“怎样解”,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
3. 以近年中考题和历年各区县中考模拟考题为基本素材。
4. 因为2009年数学中考全部使用数学新教材,对新增加的部分内容(向量和概率)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但要严格按照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进行复习,根据教学要求,严格控制训练的难度,把握课本中所明确的基本要求,不推广、不拓展、不深化,只要求感知理解,通过练习、作业逐步达到了解、会用,为高中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5. 以提高解题准确和速度为突破口。
统计表明,中考要在100分钟完成25道题、30多问,题量是比较多的,而且有大量实际情况、或过程呈现的叙述,阅读量又是比较大的。通常,一套中考试题都有不下3000个印刷符号,解题书写约1500个印刷符号,两项合计,一共需要20多分钟,还剩下70分钟用于思考、草算、文字组织和复查检验(按25道题计算,平均每道题还不到3分钟),这就向解题速度提出了高要求。我们要由熟到快——原则性建议是:
1.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努力形成基本技能。
2.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书写做到数学语言是通用、精确、简约的科学语言。
3. 平时多进行速度训练,来加快书写速度,降低思维难度,提高解题质量。
许多中考低档题都是由基本概念编拟而成的,建议一些基本数据要记住,如:1-5的立方数,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如3、4、5;5、12、13等,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30°45°、60°三角比的值,黄金分割等。
选择题、填空题数量大,每题只能分配1-2分钟,完不成的先跳过去。用10多分钟做一道小题即使做对了也有“策略性错误”,因为这意味着后面高分题没有时间做,是一种“隐含失分”。
解答题的书写过程,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重点写得分点(没有枝节步骤、没有多余回路)。因为多写一步就是多占用了其他题的时间(隐含失分),就是多一个犯错误的机会(潜在失分)。解答题中的容易题也不妨边想边写,节省解题时间。
建议在冲刺复习阶段要每天安排“限时练习”环节,即留下15分钟时间,做18道选择题和填空题,训练准确的快速解答。要想少出错,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