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中考

3773考试网2016中考德州中考正文

2015德州中考历史大纲模拟试题及答案

来源:德州市教研室 2015-4-7 9:03:17

2015年德州市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历    史

2015德州中考历史大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德州市教育局制订的《德州市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水平考试命题工作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
(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查学生对高中阶段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答题过程能够反映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命题要符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有利于界定学生学习结果,有利于学业等级分类,有利于淡化分数竞争。
(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内容:依据普通高中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结合德州市的实际情况,确定2015年德州市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
(二)具体考核目标与要求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依据课程标准对能力要求的规定,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基本思维过程和初高中衔接的要求拟定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目标”即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考核目标与要求见下表:
   要 求
目 标 Ⅰ Ⅱ 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 运用历史知识和有关信息,解决问题 运用历史学科的相关原理,分析、说明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 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归纳、判断、比较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独立思考历史问题、历史观点,得出结论
三.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60分钟。
(二)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为50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15道题,每题1分,共15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道小题,共35分。
(三)难度结构:易、中、难比例为:5:3:2
四.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1.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势力消长的示意图,哪一幅是最准确的?(    )

 

 

             A                   B                    C                  D
【参考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其中既有对古代专制主义制度起始时间的考查又有对皇权消长规律的判断,属于难度题。
2.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①百家争鸣   ②商鞅变法   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④兼并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的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特征,属于描述和阐释事物层面的题目,中等难度题。
3.右图是小明在遵义考察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下列哪项最准确
A.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              D.抗战胜利 举国欢庆
【参考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遵义会议作用的记忆,属于容易题。
4.“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 《凤阳花鼓词》反映的是建国后哪一时期的凤阳面貌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参考答案】D
【说明】本题是对农村改革开放始于安徽凤阳的考查,属于容易题。
5.14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是欧美主要国家发生社会巨变的时代,下列史实不能反映这一特征的是
A.《神曲》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参考答案】D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14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欧美的总的时代特征,需要学生总结归纳,属于中等难度题。
6.从1948年到1950年,欧洲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这一被时人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是
A.门户开放政策      B.冷战政策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参考答案】D
【说明】本题实际上是借助材料考查马歇尔计划,属于中等又偏容易的题目。
7.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下列哪一图标是欧盟的标志
【参考答案】D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本中重要图片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8.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特色标题“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        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美国,德国
C. 英国,俄国,美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参考答案】D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世界近代史几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先后顺序,属于中等偏难一点的题目。
(二)非选择题
9.(9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

 

(1)图一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______;汉字书写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图二是谁的书法作品?(2分)
(2)与图三相关的戏曲剧种是我国的“国粹”,该剧种初步形成于什么时候?(1分)
[思想篇]
材料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3)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2分)
[科学篇]
材料三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4)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产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这部著作是什么?(2分)
[感悟篇]
(5)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甲骨文,王羲之(2分) 
(2)清朝中后期(或19世纪中期)(1分)
(3)体现了孔子“仁”的主张即要“爱人”(1分);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有重要意义。(1分)
(4)五禽戏(1分);《伤寒杂病论》(1分)
(5)自觉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保护它的发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说明】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之后,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意在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认识到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本题既有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对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的考查,属于中等偏难的题目。

10.(9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族交响——中国篇】
材料一  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材料二  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一次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2分)
(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材料二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分,只填选项代号)
①世袭制的推行   ②各族间的长期交往   ③统治阶级的改革
④设立管理机构   ⑤实行“和亲”政策   ⑥少数民族的内迁
⑦海外贸易频繁   ⑧确立“册封”制度   ⑨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联邦合唱——美国篇】
材料三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4)材料三中“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什么?材料四中使双方“纽带绷紧”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一焦点问题的解决对美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意义。(4分)
【学史明智——感悟篇】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关系的认识。(1分)
【参考答案】
(1)涿鹿之战或炎黄战蚩尤。(1分)秦汉时期(或秦朝)。(1分)
(2)②③⑤⑥⑨(1分)
(3)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1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4)联邦制国家。(1分)焦点问题:奴隶制的废存。(1分)措施: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分)意义:奴隶制的废除使北方取得内战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5)认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也会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1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本题通过中国与美国的对比,说明国家统一对于任何国家的国家发展的都有重要作用,从中国的原始社会的涿鹿之战,一直考查到中国现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跨度大要求高,属于中等偏难的题目。
11.(8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任务一  看图说史
 
A遵义会议会址  B.日本投降 C.嘉兴南湖游船会址 D.开国大典  E.南昌起义
(1)上面这组图片记录了我党走过的革命历程,但顺序有误,请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_________。这些事件均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试选择其中一件阐述其重要意义:(2分)
任务二  填表忆史
(2)请根据下表中的提示语,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在表格内;(2分)
提示语 历史事件
制度初建,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
正确分析,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
拨乱反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


任务三  板报学史
(3)新中国成立后,始终致力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某同学主办了一期主题为“和平之旅”的板报,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内容。(答案写在表格内,2分)

 

 

 


 

任务四  读文析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认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4)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什么?而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现实马克思主义”又应该指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顺序:CEABD (1分);
意义:
A: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D: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E: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任答一例即可得分)(1分)
(2)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3)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求同存异方针。(写出一个即可得分)(1分)
②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盛会:上海APEC会议、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写出一个即可得分)(1分)
(4)邓小平理论(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2分)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大多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属于中等偏容易的题目。
12.(9分)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沿着科技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探究任务。
(一)感知历史
(1)(3分)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有过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类    别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40—50年代
主要标志   
(二)感受历史
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2)(2分)请举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各一例,说明上述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三)感悟历史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时      20世纪20年代美国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
期的煤矿一瞥       的汽车到处排成长龙  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3)(2分)上面四幅图片,反映了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不利因素?

(4)(2分)结合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请你谈谈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地球大家庭的健康做贡献。
【参考答案】

(1)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原子能或航天技术)。(3分)
(2)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汽车、飞机的发明;电话、电报的使用;电影的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核能的利用;移动电话、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或电脑上网查阅资料等)。(各举一例说明即可)(2分)
(3)各国在利用科技成果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球环境造成了破坏,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资源过度开采,核泄漏事故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等。(2分)
(4)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使用环保产品,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做环保小卫士,拒绝使用劣质塑料制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具等)(2分)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世界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掌握,本题大多是在考查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识记,还有对科技革命影响的理解,最后一问开放性设问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属于中等偏容易的题目。
五.模拟试题
2014年德州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A)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共6页,其中选择题15分,非选择题35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等考生信息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编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4、请将非选择题的答案按要求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否则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2、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3、唐代历史上有一位书法家,他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过安禄山叛乱,其所创雄浑敦厚的新书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该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柳公权            D、颜真卿
4、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下),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
5、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该工程是元世祖下令开凿的   ②开凿目的是为了南粮北运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新疆,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于1884年设新疆行省。他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李鸿章
8、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9、1969年尼克松访问法国时,戴高乐总统对他说:“你现在承认中国要比你将来由于中国强大起来而被迫承认它更好一些。”尼克松为此采取的重要举动是(    )
    A、帮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72年正式访问中国
    C、1979年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在国际问题上与中国采取一致行动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    )
    A、学前教育        B、六年义务教育        C、高等教育          D、九年义务教育
1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全球开始统一”始于(    )
    A、文艺复兴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2、仔细观察右图,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战争前,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是(    )
    A、工业品的进出口问题             B、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C、是否开放国内市场问题           D、是否提高关税问题
13、某校九年级一班举办“领袖风采”手抄报活动,下列摘抄的手抄报内容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玻利瓦尔解放了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
    B、尼赫鲁为印度首任总理,与周恩来一起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赢得独立,并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D、卡斯特罗领导巴拿马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4、科技的进步,不断为人类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不断催生新职业。以下按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汽车司机——铁路工人——计算机教师
    B、火车司机——网络工程师——石油工人
    C、火车司机——汽车司机——网络工程师
    D、石油工人——宇航员——轮船修理工
15、下表中的内容都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
史  实 结  论
①罗斯福新政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增强
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经济全球化开始
③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④苏联解体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A、①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9分,17题8分,18题9分,19题9分,共35分)
16、(9分)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2分)
【经济篇】
    材料二   如右图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2分)


【思想篇】
    材料三  如右图
(3)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2分)

【教育篇】
    材料四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4)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5)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1分)
17、(8分)一位伟人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一代伟人邓小平(1904—1997)用他传奇的经历书写了一个传奇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篇章一:戎马生涯
    材料一  邓小平的主要革命活动(见下表)
时 间 主要活动
1920年 赴法国勤工俭学,年仅16岁
1924年 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
1929年 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
1934年 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5年 参加在   ①  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947年 同刘伯承一起率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1948年 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了举世闻名的     ②   

(1)据材料一完成①、②两处填空。(2分)
(2)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有什么战略意义?(1分)
    篇章二:开国元勋
    材料二  如右图
(3)作为开国元勋的邓小平,建国后率军解放大西南,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西藏解放于哪一年?有何重大意义?(2分)
    篇章三:总设计师
    材料三  如右图
(4)请结合图片举至少三项史实说明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3分)

18、(9分)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复杂多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友好交流】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日本仿效唐朝“法式”进行的重大改革是什么?(1分)
【各自探索】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三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2分)
【侵略抗争】
    材料四  如右图
(3)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请各举一例日军犯下的侵华暴行。材料四右图反映了日本的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了什么?(3分)
(4)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1945年8月15日,中华民族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
(5)以史鉴今,请你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一个小建议。(1分)
19、(9分)大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近现代以来,曾有无数欧洲人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探索。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拿破仑的欧洲梦】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1分)
(2)曾有思想家称赞拿破仑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请结合材料一的两段论述说说拿破仑为统一欧洲所做的努力。(2分)
【希特勒的欧洲梦】
    材料二  1933年5月10日夜,德国柏林国家剧院门前,成千上万的图书被人们投入熊熊的烈火之中,……戈培尔在一旁狂叫:“一个革命者应该是无所不能的,在毁坏和重建中,他应该是同样伟大的。假如你们有权利把一大堆知识分子的垃圾扔到火堆里去的话,那么你们也有责任为真正的德国精神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3)材料中所谓“德国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为践行这种“精神”,完成统一欧洲之梦,希特勒是如何做的?(2分)
【走向联合的欧洲梦】
    材料三  (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Ⅱ》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意识的因素是什么?在此思想意识引领下,战后欧洲人是如何推进欧洲统一进程的?(3分)
(5)当前欧洲的联合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1分)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