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试题1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器材: 激光笔1支 铁架台1个(带铁夹) 平面镜1块(10cm×10cm) 玻璃板1块(30cm×20cm) 白纸1张(B5打印纸) 直尺(20cm) 纸夹2个 量角器1个 直角三角板1块 胶带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
2 在白纸上画出中线(法线),并在白纸上任意画三条射向入射点的线作为入射光线,把白纸夹在玻璃板上,并用铁架台固定玻璃板,竖放在平面镜上。
3 用激光笔沿第一条线射到入射点,经反射标出反射光的位置。
4 改变光束入射方向,按步骤3再做两次。
5 取下白纸,画出反射光线,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α和反射角γ,记入表格。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入射角α 反射角γ
1
2
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1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画出中线作为法线 1
2 在白纸上任意画三条射向入射点的入射光线 1
3 把白纸夹在玻璃板上 1
4 把玻璃板固定在铁架台上,竖放在平面镜上 1
5 用激光笔沿第一条入射光线入射到入射点 1
6 找到反射光线,做出标志点 1
7 用激光笔沿第二条入射光线再做一次 1
8 用激光笔沿第三条入射光线再做一次 1
9 取下白纸,画出反射光线,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入表格 1
10 得出结论,整理器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量出的反射角与入射角差值为5°以内都不扣分。
2.把白纸用纸夹夹在玻璃板上时,教师可协助学生完成这一步,注意纸的下边要与玻璃板下边对齐。
实验总得分__________ 监考教师签字__________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2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1块(20cm×25cm×3mm) 火柴或打火机 白纸1张(8开)纸夹2个或铁架台1个(带铁夹) 完全相同的蜡烛2支 刻度尺1把(30cm) 直角三角板1块 小烧杯1个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将8开白纸对折成两个16开平放在实验台上,将固定好的玻璃板竖立在对折线上。
2 把一段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观察玻璃板后蜡烛的像,拿另一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玻璃板后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对应位置画出标记。
3 改变点燃蜡烛在玻璃板前的位置,重复步骤2。
4 熄灭蜡烛,量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5 把实验数据填写在表中。
实验记录: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2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将8开白纸对折,展开平放在实验台上(或沿对折线在纸上画线) 1
2 将固定好的玻璃板竖立在对折线(或画线)上 1
3 把一段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观察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 1
4 拿另一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使玻璃板后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
5 作出物与像位置的标记对应 1
6 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另一位置,重复上面4、5的操作 1
7 熄灭蜡烛,量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1
8 量出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1
9 如实填写实验数据 1
10 整理器材到实验前的状态 1
得分合计
说明:
1.本实验只做两次。
2.量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及量出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强调先后顺序。
3.读数时不估读也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器材:凸透镜(f =10cm) 蜡烛 光屏 光具座 火柴或打火机 小烧杯1个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
2 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高度,使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3 调整物距使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记录像的性质及像距。
4 调整物距使u>2 f,改变物距再做一次。
5 调整物距使f<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记录像的性质及像距。
6 调整物距使f<u<2f,改变物距再做一次。
实验记录: f =__10__cm
实验
次数 物 距
u(cm) 像 的 性 质 像 距
v(cm)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1
2
3
4
实验结论:
当u>2f时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f<u<2f时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 1
2 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相互靠近,调整高度使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1
3 调整物距使u>2f 1
4 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1
5 记录像的性质,记录物距和像距 1
6 改变物距大小,重复上面3—5的操作 1
7 调整物距使f<u<2f,重复上面4、5的操作 1
8 改变物距大小,重复上面7的操作 1
9 正确得出结论 1
10 整理器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 整理器材时蜡烛不动。
2.u< f的成像情况不要求。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4 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器材:烧杯1个(50mL) 水(温度接近90℃) 温度计1支(0-102℃) 铁架台 石棉网 酒精灯 火柴或打火机 中心有孔的纸板 钟表 抹布 小烧杯1个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检查器材,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记录。
2 用烧杯装适量热水,放在铁架台石棉网上中心位置。
3 把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并穿过纸板插入水中。
4 点燃酒精灯,开始对烧杯加热。
5 水温达90℃后,每隔0.5min记一次温度值,直至水沸腾2min为止。
6 将酒精灯熄灭,取出温度计。
7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上描点,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温度计量程____________,分度值_______。
时间 t(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值T(℃)
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温度是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4 探究水的沸腾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正确记录 1
2 用烧杯装适量热水,放在铁架台石棉网上 1
3 把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并穿过纸板插入水中 1
4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水中,且未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1
5 点燃酒精灯方法正确 1
6 每隔0.5min记一次温度值,时间控制正确 1
7 读数及时、方法正确 1
8 熄灭酒精灯方法正确 1
9 取出温度计 1
10 绘制图象正确,结论合理 1
得分合计
说明:
1.本实验不要求观察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情况。
2.实验结束,学生只需取出温度计,烧杯由监考教师负责整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5 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实验器材:电池盒 1号干电池2节 小灯泡2个(2.5V、3.8V) 小灯座2个 开关1只 导线7根 电流表1只(0-0.6-3A)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 将电流表分别接入图中的A、B、C各点,测量其电流,记入表格中 。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A点的电流I1(A) B点的电流I2(A) C点的电流I (A)
实验结论:_ 。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本实验只考查两个灯泡组成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不要求换接另外两个灯泡进行实验。
物理试题5 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1
2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1
3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4 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 1
5 电流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 1
6 电流表的位置放在便于观察处 1
7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面垂直 1
8 能正确读取、记录数据 1
9 实验结论基本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状态,摆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记录电流值时不要求估读。
2.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6 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实验器材:电池盒 1号干电池2节 小灯泡两个(2.5V、3.8V) 小灯座2个 开关1只 导线8根 电流表1只(0-0.6-3A)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 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流,记入表格中 。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A点的电流I1(A) B点的电流I2(A) C点的电流I (A)
实验结论: 。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本实验只考查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不要求换接另外两个灯泡进行实验。
物理试题6 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1
2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1
3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4 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 1
5 电流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 1
6 电流表的位置放在便于观察处 1
7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面垂直 1
8 能正确读取、记录数据 1
9 实验结论基本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状态,摆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记录电流值时不要求估读。
2.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7 探究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盒 1号干电池2节 小灯泡2个(2.5V、3.8V) 小灯座2个开关1只 导线7根 电压表1只(0-3-15V)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 分别把电压表连在图中A、B两点;B、C两点;A、C两点之间 ;测出L1、L2两端电压U1、U2以及它们两端的总电压U 。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L1两端的电压U1(V) L1两端的电压U2(V) 总电压U(V)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的相应扣分。
3.本实验只考查两个灯泡组成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不要求换接另外两个灯泡进行实验。
物理试题7 探究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1
2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1
3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4 电压表并联接入电路 1
5 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 1
6 电压表的位置放在便于观察处 1
7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面垂直 1
8 能正确读取、记录数据 1
9 实验结论基本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状态,摆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记录电压值时不要求估读。
2、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3、捏造数据符合串联规律扣1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8 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实验器材:灵敏电流计1只(1mA) U型磁铁1个(大号) 方型线圈1个 导线若干 开关1个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将线圈、灵敏电流计和开关接入电路。
2 闭合开关,让线圈静止,观察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情况,并记录。
3 向左、右摆动线圈,观察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方向,并记录。
4 对调N、S极,向左、右摆动线圈,观察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方向,并记录。
实验记录:
线圈摆动情况 灵敏电流计偏转情况
(静止、偏转)
1 线圈静止
2 N极在上,线圈向左右摆动
3 N极在下,线圈向左右摆动
实验结论: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时,导体中能产生电流。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实验现象,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 要真实记录实验现象,捏造实验现象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8 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1
2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1
3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4 灵敏电流计串联接入电路,放在便于观察处。 1
5 线圈串联接入电路 1
6 线圈向左(右)摆动时,操作正确 1
7 U型磁铁放置合理 1
8 能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1
9 实验结论基本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位置,或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实验过程中对灵敏电流计正负接线柱不作要求。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9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池盒 1号干电池3节 开关1只 定值电阻1只(10Ω) 滑动变阻器1个(20Ω或50Ω) 电流表1只(0-0.6-3A) 电压表1只(0-3-15V) 导线8根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记入表格中 。
3 改变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变为3V,再次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入对应表格。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电阻R (Ω) R两端电压U(V) 通过R的电流I(A)
第一次测量 10Ω 2
第二次测量 10Ω 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9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1
2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1
3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4 滑动变阻器连接正确(一上一下) 1
5 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 1
6 电压表连接正确 1
7 电流表连接正确 1
8 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规定值 1
9 对应的电流表示数读取正确并记录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状态,摆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电压表连接正确主要包括与电阻并联、正负接线柱正确,量程选择不作要求。
2.电流表连接正确主要包括与电阻串联、正负接线柱正确,量程选择不作要求。
3.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0 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盒 1号干电池3节 定值电阻两个(5Ω和10Ω) 开关1只滑动变阻器1个(20Ω或50Ω) 电流表1只(0-0.6-3A ) 电压表1只(0-3-15V)导线8根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将5Ω的电阻连入电路。
2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记入表格中。
3 将10Ω的电阻连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记入表格中。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电阻R(Ω) R两端电压U(V) 通过R的电流I(A)
第一次测量 5Ω 2
第二次测量 10Ω 2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10 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1
2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3 滑动变阻器连接正确 1
4 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 1
5 电流表连接正确 1
6 电压表连接正确 1
7 将10Ω的电阻连入电路时,开关是断开的 1
8 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规定值 1
9 对应的电流表示数读取正确并记录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状态,摆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电压表连接正确主要包括与灯泡并联、正负接线柱正确。
2.电流表连接正确主要包括与灯泡串联、正负接线柱正确。
3.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1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器材:电池盒 1号干电池3节 2.5V小灯泡1个 小灯座1个 开关1只 滑动变阻器1个(20Ω或50Ω) 流表1只(0-0.6-3A) 电压表1只(0-3-15V) 导线8根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记入表格中 。
3 改变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为2V,再次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入对应表格。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记录:
灯泡两端电压U(V) 通过小灯泡电流I(A) 小灯泡电阻R(Ω)
第一次测量 2.5
第二次测量 2
说明:
1. 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 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 本实验只要求进行两次测量。
物理试题11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1
2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1
3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4 滑动变阻器连接正确(一上一下) 1
5 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 1
6 电压表连接正确 1
7 电流表连接正确 1
8 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规定值 1
9 读出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并记录,电阻计算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状态,摆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电压表连接正确主要包括与灯泡并联、正负接线柱正确。
2.电流表连接正确主要包括与灯泡串联、正负接线柱正确。
3.电路连接错误能及时改正调整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2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器材:电池盒 1号干电池3节 2.5V小灯泡1个 小灯座1个 开关1只 滑动变阻器1个(20Ω或50Ω) 电流表1只(0-0.6-3A) 电压表1只(0-3-15V)导线8根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记入表格中 。
3 改变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为2V,再次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入对应表格中。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功率。
实验记录:
灯泡两端电压U(V) 通过灯泡电流I(A) 小灯泡功率P(W)
第一次测量 2.5
第二次测量 2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本实验只要求测量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和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发光时的电功率,不要求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高于额定电压下的电功率。
物理试题12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1
2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1
3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4 滑动变阻器连接正确(一上一下) 1
5 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 1
6 电压表连接正确 1
7 电流表连接正确 1
8 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规定值 1
9 读出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并记录,电功率计算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状态,摆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电压表连接正确主要包括与灯泡并联、正负接线柱正确。
2.电流表连接正确主要包括与灯泡串联、正负接线柱正确。
3.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3 研究电磁铁
实验器材:两个匝数不同的电磁铁(外形相同) 电池盒 1号干电池2节 滑动变阻器1个(20Ω) 大头针1盒 电流表1只(0-0.6-3A) 导线7根 开关1个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将线圈匝数较少的电磁铁接入电路。
2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0.5A,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并记录。
3 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1A,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并记录。
4 用线圈匝数较多的电磁铁替换匝数较少的电磁铁,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1A,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并记录。
实验记录:
电磁铁线圈匝数 电流大小I(A) 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N1(较少) 0.5
N1(较少) 1.0
N2(较多) 1.0
实验结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 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13 研究电磁铁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且开关断开 1
2 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前,能捻成一缕且顺时针绕到接线柱上 1
3 滑动变阻器连接正确(一上一下),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 1
4 电流表连接正确 1
5 匝数较少的线圈接入电路,调节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0.5A 1
6 数大头针数目时要断开开关 1
7 数出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目并记录 1
8 调节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1.0A,吸起大头针后,断开开关,数出吸起大头针数目并记录 1
9 将匝数较多的线圈接入电路,调节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1A,吸起大头针后,断开开关,数出吸起大头针数目并记录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状态,摆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实验过程中对电流表量程不作要求。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4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1架(含砝码200g) 形状规则的铝块3个(体积分别是10cm3、20cm3、30cm3)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调节天平。
2 分别测出三个铝块的质量m1、m2、m3。
3 根据测量值做出m—V图像。
4 由数据或图像,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体积V(cm3) 质量m(g)
铝块一 10
铝块二 20
铝块三 30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14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用镊子将游码调到零刻度线处 1
2 调节平衡螺母 1
3 观察指针摆动情况至横梁平衡 1
4 铝块放左盘 1
5 用镊子由大到小向右盘中试加砝码 1
6 左手保护横梁,右手用镊子拨动游码到横梁平衡 1
7 质量数据记录正确 1
8 图像绘制正确 1
9 结论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位置,或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处或在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均可。
2.用手直接加减砝码或由小到大试加砝码扣1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5 测量盐水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1架(含砝码200g) 烧杯(内装适量盐水)(50mL) 量筒1个(100mL)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调节天平。
2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
3 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
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
实验记录: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盐水的密度ρ(g/cm3)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物理试题15 测量盐水的密度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用镊子将游码调到零刻度线处 1
2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视线应与分度盘垂直 1
3 物体放左盘 1
4 用镊子由大到小试加砝码 1
5 左手保护横梁,右手用镊子拨动游码到横梁平衡 1
6 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的(有观察的动作) 1
7 视线与量筒中盐水凹形底部相平读数 1
8 质量和体积数据记录准确 1
9 计算结果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位置,或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处或在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均可。
2.用手直接加减砝码或由小到大试加砝码扣1分。
3.用手把量筒拿起来读数扣1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6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1架(含砝码200g) 烧杯(内装适量水)(100mL) 抹布 量筒1个(100mL) 细线 待测小石块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调节天平平衡
2 用天平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
3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
4 用线拴好小石块,慢慢没入量筒内的水中,记录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实验记录:
小石块的质量m1(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cm3) 小石块的体积V(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的一律不予合格。
物理题目16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注
1 用镊子将游码调到零刻度线处 1
2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1
3 小石块放左盘 1
4 用镊子由大到小向右盘中试加砝码 1
5 左手保护横梁,右手用镊子拨动游码直到横梁平衡 1
6 倒入量筒中的水适量(有观察的动作) 1
7 视线与量筒中水凹形底部相平读数 1
8 质量和体积数据记录准确、合理 1
9 计算结果合理、准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位置,或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1、游码已在零刻度线处不需要调节,若游码不好调节,用手直接调节不扣分
2、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处或在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均可
3、用手直接加减砝码或由小到大加减砝码扣1分
4、用手把量筒拿起来读数扣1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7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器材: 由木块和玻璃板组成的斜面1个 刻度尺1把(量程30cm) 毛巾1块 棉布1块 小车1个 彩笔1支 餐巾纸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如图所示,照图固定好斜面,把毛巾铺在水平桌面上,让小车从斜面某一点A,由静止开始滑下,测出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的距离S1,并记录。
2 用棉布替换毛巾,让小车从斜面同一点A,由静止开始滑下,测出小车在棉布表面运动的距离S2,并记录。
3 去掉棉布,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A,由静止开始滑下,测出小车在桌面运动的距离S3,并记录。
实验记录:
表面状况 毛巾 棉布 桌面
小车在水平表面运动的距离(cm)
实验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测量小车在水平表面运动的距离时,不要求估读。
物理试题17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固定好斜面并保持平稳 1
2 在斜面上标出一定高度的点A 1
3 把毛巾铺在水平桌面上,让小车从斜面某一点A,由静止开始滑下,在毛巾表面运动 1
4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的距离S1,并记录 1
5 用棉布替换毛巾,让小车从斜面同一点A,由静止开始滑下,在棉布表面运动 1
6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在棉布表面运动的距离S2,并记录 1
7 去掉棉布,让小车从斜面同一点A,由静止开始滑下,在桌面上运动 1
8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在桌面上运动的距离S3,并记录 1
9 实验结论基本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位置,或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记录小车在水平表面运动的距离时,不要求估读。
2.捏造数据扣1分。
3.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8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两端固定滑轮的光滑木板1块 小车1个 钩码1盒(50g×10)细线2根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水平光滑木板上,用手按住小车,在细线两端分别挂相同数量的钩码,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 改变钩码数量,用手按住小车,在细线两端分别挂相同数量的钩码,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用手按住小车,在细线两端分别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4 用手按住小车,在细线的两端分别挂相同数量的钩码,用手旋转小车至某一角度,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反向旋转小车,再做一次。
实验记录:
实验顺序 1 2 3 4
小车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 ,方向 ,并且 。
说明:
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现象(运动或静止),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物理试题18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把两端固定滑轮的光滑木板放在水平台上的适当位置 1
2 把小车放在水平光滑木板上 1
3 用手按住小车,在细线的两端分别挂相同数量的钩码,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1
4 改变钩码数量,再做上面3的操作 1
5 用手按住小车,在细线的两端分别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1
6 用手按住小车,在细线的两端分别挂相同数量的钩码,用手旋转小车至某一角度,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1
7 反向旋转小车,再做上面6的操作 1
8 实验现象记录正确 1
9 实验结论正确 1
10 整理器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要真实记录实验现象,捏造实验现象扣1分。
2.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19 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 铁架台1个 弹簧测力计1个(量程5N,分度值0.1N或0.2N) 钩码1盒 (50g×10)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检查并调整弹簧测力计,记录量程和分度值。
2 测出几个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记录。
3 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两次,并记录。
4 在坐标上画出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
5 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
实验次序 1 2 3
质量m(kg)
重力G(N)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19 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观察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量程和分度值 1
2 轻轻拉动挂钩几次 1
3 指针调零 1
4 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 1
5 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出钩码所受重力并记录 1
6 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一次并记录 1
7 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一次,进行测量并记录 1
8 实验数值记录正确 1
9 作图正确,实验结论正确 1
10 整理器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读数时弹簧测力计没有处于静止状态,累计扣1分。
2.读数时眼睛没有平视,累计扣1分。
3.坐标纸上应标出相应的重力和质量值。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20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1个(2.5N) 带挂钩木块1块(200g) 毛巾1块 钩码1个(200g) 长木板一块(80cm)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检查并调整弹簧测力计,记录量程和分度值。
2 将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沿长木板匀速滑动,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并记录。
3 在木块上加放钩码,重复上面的实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并记录。
4 在长木板上铺毛巾再次进行实验,测出木块与毛巾之间的摩擦力,并记录。
5 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实验记录:
测力计量程___________,分度值_______。
实验次数 接触面材料 压力 摩擦力F摩(N)
1 木块与木板 F1(较小)
2 木块与木板 F2(较大)
3 木块与毛巾 F1(较小)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有关.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20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使用测力计前轻轻拉动挂钩,水平方向调零 1
2 观察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量程和分度值 1
3 实验中匀速拉动木块 1
4 实验中沿水平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 1
5 在拉动过程中能正确读出并记录测力计示数 1
6 向木块上放、取钩码时能做到轻放轻拿,拉动时钩码不掉落 1
7 在第二次水平匀速拉动过程中读数,并记录 1
8 毛巾能平整的铺在木板上,拉动过程中能保持毛巾平整 1
9 在第三次水平匀速拉动过程中读数,并记录 1
10 结论正确,整理器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读数时不估读不扣分。
2.拉动时允许多次拉动,取最佳读数值。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21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实验器材:100mL烧杯(内装适量的水)1个 50mL烧杯1个 溢水杯1个塑料块1块(约30cm3 ) 弹簧测力计1个(量程2.5N或5N) 小桶1个 细线
抹布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在空气中用测力计称出塑料块重G物和小桶所受的重力G桶,并做好记录。
2 把溢水杯中装满水,将小桶放到溢水杯出水口下。
3 把塑料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 。
4 用弹簧测力计称出被塑料块排开的水和小桶所受的总重力G总。
5 求出塑料块所受浮力F浮与塑料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G排,并加以比较。
实验记录:
塑料块重G物(N) 塑料块浸没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N) 塑料块所受浮力F浮(N) 水和小桶所受的总重力G总(N) 小桶的重力G桶(N) 塑料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G排(N)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21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检查弹簧测力计并调零 1
2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塑料块重 1
3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重 1
4 溢水杯中装满水溢出部分水到小烧杯中 1
5 将小桶放到溢水杯出水口下 1
6 把塑料块慢慢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且不碰杯壁和杯底 1
7 正确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1
8 用弹簧测力计称出被塑料块排开的水和小桶所受的总重力 1
9 计算正确,结论合理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位置,或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整理器材时,指示学生将小烧杯和小桶中的水倒入100mL大烧杯中并将桌面上的水擦干净。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22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实验器材:平直木板1块(60—80cm) 长方体木块2块(其中一块上带挂钩) 弹簧测力计1个(2.5N或5N) 米尺1把 钢尺1把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用不带钩的长方体木块把木板一端垫起组成斜面。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带钩木块的重量G,并记录。
3 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把带钩的木块匀速拉上斜面顶端,读出拉力大小F,并记录。
4 用米尺测出木块在斜面上移动的距离,用钢尺测出木块在斜面上提升的高度h,并记录。
5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η。
实验记录:
木块的重量
G(N) 木块在斜面上上升高度h(m) 有用功W有(J)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木块在斜面上移动距离S( m) 总功
W总(J) 斜面的机械效率
η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 本实验测出斜面机械效率即可,不研究机械效率与斜面傾斜程度、粗糙程度的关系。
物理试题22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用一长方体木块把木板一端支起组成斜面且保持木板平稳 1
2 观察弹簧测力计,轻轻拉动挂钩几次,并将指针调零 1
3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重并记录 1
4 沿斜面拉动木块时能保持匀速运动(保护斜面木板不移动) 1
5 沿斜面拉动木块保持匀速运动时读出测力计示数并记录拉力大小 1
6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出木块在斜面上移动的距离 1
7 用钢尺测出木块在斜面上提升的高度 1
8 数据记录正确 1
9 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计算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位置,或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23 探究动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木块1块 玻璃板2块 刻度尺1把(量程30cm) 彩笔1支小木块(4cm×4cm×2cm)1个 体积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各一个 餐巾纸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照图固定好斜面,在斜面上标出高度不同的两个点A和B。
2 让同一个铁圆柱体分别从斜面的A、B高度滚下,打到小木块上,推动木块做功,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S1、S2,并记录。
3 换用同体积的铝圆柱体,从斜面的A高度滚下,打到小木块上,推动木块做功,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S3,并记录。
实验记录:
铁圆柱体从A高度滚下时木块移动的距离S1(cm) 铁圆柱体从B高度滚下时木块移动的距离S2(cm) 铝圆柱体从A高度滚下时木块移动的距离S3(cm)
实验结论:质量一定时, ;
速度一定时, 。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测量木块移动距离时,不要求估读。
物理试题23 探究动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固定好斜面并保持平稳 1
2 在斜面上标出高度不同的两个点A和B 1
3 把铁圆柱体从A点释放,推动木块,尽力控制圆柱体与木块正碰 1
4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S1并记录 1
5 把铁圆柱体从B点释放,推动木块,尽力控制圆柱体与木块正碰 1
6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S2并记录 1
7 把铝圆柱体从A点释放,推动木块,尽力控制圆柱体与木块正碰 1
8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并记录 1
9 实验结论基本正确 1
10 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位置,或放整齐 1
得分合计
说明:
1.测量木块移动距离时,不要求估读。
2.捏造数据扣1分。
3.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扣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
物理试题24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器材:相同的酒精灯2个 烧杯2个(50mL) 温度计2支 铁架台2个石棉网2个 火柴或打火机 钟表 小烧杯1个 水和食用油(适量) 餐巾纸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在两个铁架台的底座上各放一个规格相同的酒精灯,调好铁圈的高度,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
2 将盛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的烧杯分别放在石棉网上。
3 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并将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读出此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度,填入表中。
4 点燃酒精灯,同时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加热时间均约为3分钟,停止加热前分别读出水和食用油的末温度,填入表中。
实验记录:
物质 质量m (g) 初温度t0 (℃) 末温度t (℃) 升高的温度Δt(℃) 吸热能力比较
水 40
食用油 40
实验结论: 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______的温度升高的较大。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24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评分细则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石棉网放在铁圈上 1
2 烧杯放在石棉网中部 1
3 温度计的高度调节正确,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 1
4 温度计的玻璃泡不碰烧杯底和烧杯壁 1
5 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度测量正确 1
6 点燃酒精灯,加热约3分钟 1
7 正确读取温度计的示数(眼睛平视) 1
8 水和食用油的末温度测量正确 1
9 酒精灯的熄灭方式正确(用灯帽盖灭) 1
10 结论正确,整理仪器 1
得分合计
说明:
1.铁圈高度由监考教师在考前调整。
2.温度计读数时不要求估读。
3.整理器材时,只要求学生取出温度计。烧杯,石棉网由监考教师整理。
实验总得分 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3年5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