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由题意,m1﹣△M1、m2﹣△M2即为金属质量与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的差值,即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相等,则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即m1﹣△M1=m2﹣△M2,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A选项的分析,完全反应时消耗的镁的质量少,则曲线oac表示的是甲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乙烧杯内加入铁的质量为m1时,稀盐酸有剩余,溶液中溶质不止一种,为氯化亚铁和HCl,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理解△M与△M﹣m的含义、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6.已知A﹣I均为初中科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组成A、C两种气体的元素相同,且C是常见的温室气体,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D是单质,F是盐酸盐,根据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 Fe .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
(3)若反应②在植物体内进行,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由题意,组成A、C两种气体的元素相同,且 C是常见的温室气体,则C为二氧化碳,则A为一氧化碳;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则B为氧化铁,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则D为铁;氧化铁与E反应生成的F是盐酸盐,结合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则E为稀盐酸,G为水;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组成A、C两种气体的元素相同,且C是常见的温室气体,则C为二氧化碳,则A为一氧化碳;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则B为氧化铁,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则D为铁;氧化铁与E反应生成的F是盐酸盐,结合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则E为稀盐酸,G为水;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
(1)D的化学式为Fe.
(2)反应①,即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3)反应②在植物体内进行,即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故答案为:(1)Fe;(2)Fe2O3+6HCl═2FeCl3+3H2O;(3)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 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三、实验探究题
7.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 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①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②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③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④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 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红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实验结论】(1)根据题意,猜想一猜想有铜生成,铜是红色金属,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反思】(1)由题意,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进行分析解答.
(2)由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实验结论】(1)猜想一猜想有铜生成,铜是红色金属,由实验结论,猜想一错误,则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红色固体生成.
(2)
【实验反思】(1)由题意,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2)由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则钠块大小相同,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产生的沉淀不同;钠块大小不同,硫酸铜溶液浓度相同,产生的沉淀不同;则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3)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故方案二是合理的.
故答案为:【实验结论】(1)红;
【实验反思】(1)钠和水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2)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3)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来源:Z_xx_k.Com]
四、简答题(共21分)
8.生活中科学之美、科学之趣随处可见.如图是某厂商设计的T恤,T恤上有趣的图案是邻二溴苯(C6H4Br2)分子的结构简式.
(1)邻二溴苯属于 有机物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邻二溴苯分子中碳、氢、溴三种原子个数比为 3:2:1 .
(3)236g邻二溴苯中含溴元素 160 g.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1个邻二溴苯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该物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邻二溴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1个邻二溴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溴原子构成的,则邻二溴苯分子中碳、氢、溴三种原子个数比为6:4:2=3:2:1.
(3)236g邻二溴苯中含溴元素的质量为236g× ×100%=160g.
故答案为:(1)有机物;(2)3:2:1;(3)16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请深深地吸一口气,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你的呼吸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所吸入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和 氧气 .
(2)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 扩大 ,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3)在该 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 葡萄糖 的氧化分解.
【考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根据吸入的气体是空气,结合空气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解答.[来源:Z_xx_k.Com]
(2)根据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前后、左右、上下径均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呼吸过程中,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的主要来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吸入的气体是 空气,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前后、左右、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3)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呼吸过程中,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故答案为:(1)氧气;(2)扩大;(3)葡萄糖.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呼吸作用的原理与过程、空气的主要成分、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活性碳酸钙(CaCO3)和炭黑(C)常用作橡胶的填充料,用来改良橡胶性能.在不同的橡胶制品中,对活性碳酸钙和炭黑的投料比有不同的要求.现有一份由活性碳酸钙和炭黑组成的橡胶填充料样品,为测定其中活性碳酸钙的含量,小科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取样品4.0g,置于甲中的硬质玻璃管内,乙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③通入干燥的氧气一段时间后,电子称的示数稳定在150.0g;
④继续保持氧气通入,点燃酒精喷灯,加强热;
⑤充分反应后(C被完全氧化,CaCO3被完全分解),最终电子称的示数稳定在152.2g;
⑥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计算.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用的氧气可以在实验室中利用 过氧化氢(或氯酸钾、高锰酸钾) 分解得到.
(2)步骤③中先通入干燥的氧气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造成干扰 .
(3)计算样品中活性CaCO3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气体的干燥(除水);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计算中的转化思想;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1)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2)通入干燥 的氧气一段时间,能排出装置内的空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题意,C被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CaCO3被完全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2.2g﹣150.0g=2.2g;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活性CaCO3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解:(1)实验中所用的氧气可以在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或氯酸钾、高锰酸钾)分解得到.
(2)通入干燥的氧气一段时间,能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造成干扰.
(3)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CaCO3 CaO+CO2↑ C+O2 CO2
100 44 12 44
x y 4g﹣x 2.2g﹣y
解得:x= g
样品中活性CaCO3的质量分数为 ×100%≈96.6%.
答:(1)过氧化氢(或氯酸钾、高锰酸钾);(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造成干扰;(3)样品中活性CaCO3的质量分数为96.6%.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细致地分析题意、图示信息等各种信息,确定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