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和化学
物理和化学合卷,满分160分,其中物理85分,化学7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物 理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为命题依据,发挥中考命题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科学内容标准”中规定的学习主题。为客观、全面的检测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2015年考查内容比例为八年级、九年级各占50%。
2、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内容降低考试要求:
⑴不要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三者的关系;
⑵机械效率下调为“知道”层次,但要求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⑶惯性从“理解”降低为“认识”层次,但强调“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⑷“不可再生和可再生能源”,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3、以下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⑴力的图示;⑵电阻串、并联等效电阻的计算;⑶核能。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加强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加强了对物理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要求。增加了以下内容条目:
⑴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点。
⑵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条目。
⑶增加“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要求。
(二)考试要求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强调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复现。
2、突出知识应用,体现学科特点
注重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以致用。问题的设置力求具有新颖性、启发性、探索性,以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3、重视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重视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立足于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在答题要求上充分反映学生的思维品质。避免背实验、机械地记实验结论的现象。
4、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试题素材关注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力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
5、杜绝繁、偏、怪题,题量适中,难度适宜。
三、试卷结构
题型有选择、填空、应用(简答、作图、计算等)、实验探究等。其中选择题约占40%,分为“四选一”和“选择说明”(单选),非选择题约占60%。
化 学
一、指导思想
1、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2、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3、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内容标准规定的学习主题,“科学探究”主题的考查融入“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学习主题之中。
(二)考试要求
“依据课标、注重基础、突出应用、重视探究”是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
1、严格依据课标
命题遵循课标中内容标准的要求,关注核心概念、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重视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试题素材和内涵中尽可能体现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2、注重基础要求
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的考查,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避免知识的简单复现和技能的机械组合。
3、突出实际应用
将基础知识和技能放在真实而有意义的背景中去考查。通过情景化的试题素材的设置,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以致用。体现化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设置力求具有新颖性、启发性、探索性,以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4、重视科学探究
重视对学生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理、解决开放性问题等过程,试题的设置不仅在形式上有新意,而且在答题要求上充分反映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5、杜绝繁、偏、怪试题,题量适中,难度适宜。
三、试卷结构
题型有选择、填空、应用(包括简答、计算等)、实验探究。其中选择题28分,均为“四选一”,非选择题47分。
思想品德和历史、地理、生物
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满分100分。其中思想品德70分;历史、地理、生物每科均30分,考生从中选考一科。考试时间共120分钟。考生可参阅自带的教材等有关资料,但必须独立作答。
思想品德
一、指导思想
命题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课程改革方向。以生活为基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使学生在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国情”和“法律”主题中的部分学习内容。其中,国情约占60%;法律约占20%;
国情部分: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8)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法律部分:
(1)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2)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3)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4)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6)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7)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8)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9)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10)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11)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2、民族政策常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约占10%;
3、时事(上年度5月至本年度4月),约占10%。
(二)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
1、审读材料,明确题意,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调动知识,通过比较辨别、概括归纳、解释说明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知识,探究问题情境,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试卷结构
题型包括选择题、分析题(材料分析、图表分析、数据分析、漫画分析、案例分析等)、应用与探究题。分析题、应用与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惟一。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应用与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 史
一、指导思想
1、考试命题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突出考核考试范围中的重点知识,强调基础性、拓展性与思辨性的联系。
3、命题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学习水平,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后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区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程度和水平。
4、试题题量适度;试题难度适中,有梯度;题型新颖灵活,保持相对稳定;杜绝偏、难、怪题,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1、范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中的四个学习主题。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学习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学习主题: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其他学习主题不列入考试范围。
2、内容
考试范围确定的四个学习主题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重视考查学生读懂历史材料,发现并运用有效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考查对所学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
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
注重考查初步运用科学历史观对基本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
注重考察运用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命题运用材料不拘泥于教科书。
运用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景。
(二)考试要求
1、读懂历史材料,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运用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2、正确运用具体史实,说明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具体情况。
3、对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行初步地分析、归纳和概括,按试题要求正确回答问题。
4、回答内容思想观点表达正确。
5、书写清晰,文字表述有条理性。
三、试卷结构
历史试卷满分30分,由选择题(约10分)、材料题(约10分)、问答题(约10分)三部分构成。客观性知识内容约占20分左右,主观性知识内容约占10分左右。试卷以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对集中。
地 理
一、指导思想
考试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命题注重考查学生较熟悉、且对以后学习生活有用的一些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考试的甄别、激励、选拔等功能。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考试目标与要求主要包括学生获取、理解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
考试范围仅限定在《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内容标准中有关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部分。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3、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三、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12分,非选择题18分,满分30分。
生 物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落实课程理念,重视重要概念的学习,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平时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注重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试题体现基础性,适当的灵活性,适度的开放性,力求通过试题的解答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标准的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及第十部分健康地生活两主题中的以下内容: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举例说明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能够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举例说明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说明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5.健康地生活: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三、试卷结构
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约12分,识图题和分析说明题,约18分。
信息技术
本说明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并结合我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一、考核性质
信息技术能力考核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又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此阶段所学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二、指导思想
1.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规范信息技术课课程教学内容,推动我区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和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处理信息的基本意识和能力。
3.有利于高中阶段的持续学习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考核形式、时间、题型和分值
1. 考核形式:采用统一的考试题库,由各市统一组织,基于局域网(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机随机抽题、计算机自动评卷的网络无纸(上机)化考试。
2. 考试时间:60分钟。
3. 题型和分值:满分100分。
(1)单选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
(2)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3)字符录入 1题 5分。
(4)操作题3题(在7-9年级所学的5个模块中随机抽取对应3个模块内容的试题3道,每道15分),共45分。
四、考核内容及要求
1. 考核内容(模块):
①信息技术与计算机;
②文字处理;
③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④制作多媒体作品;
⑤网络基础及网站制作;
⑥Visual Basic 基础(暂不设操作题)。
2. 考核要求
信息技术考核内容以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7-9年级教材为依据,命题紧扣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适当降低难度,不出偏、难、怪题。
五、其它
1. 信息技术考核的成绩按15%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对于考试成绩按等级制呈现的县(区),信息技术亦可实行等级制。
2. 考试时学生不能携带课本及相关资料。
3. 各考试单位保留考试结果原始数据,考试结束后刻制光盘报送到教育厅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