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考

3773考试网2016中考青岛中考正文

2016青岛三中信息化实验班实施方案

来源:青岛三中 2016-4-8 7:26:27

青岛三中“信息化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开展多样化特色教学,不断挖掘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校拟在新高一成立“信息化实验班”,具体方案如下:
一、实施背景:
1.国家政策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2.社会发展背景: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网、传感网等多网合一的大数据时代。学校将变得个性、智能和生态。在新技术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手段,开展网络互动教与学的应用研究探索,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和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成为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学校建设现代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微课程课堂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学校课改背景:我校自2011年推行“自主、互助、展示”课改模式,教学方式不再是老师传授的单一途径,学生已经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课上普遍利用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在推进过程中教学进度缓慢,话语权单一等矛盾也日益明显,“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学校在部分学科和年级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4.信息化条件背景:数字化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代化学校的重要标志,青岛三中已被市教育局列为首批智慧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学校要结合《基于知识点的异构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试点项目,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数字化,实现学校的高效运行,通过网上教研、在线学习、智能评测等功能要求,提高教学效率。
5.学校特色背景:学校有70年的办学历史,在70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三中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学校着眼于“三化”建设,即:学校管理民主化,教师业务专业化,后勤管理社会化。“民主三中”的学校办学特色日臻成熟,打造“人文校园、民主课堂”将是这一特色的有力体现,乘着现代化学校建设的东风,在素质教育大潮中,青岛三中将步入“70后时代”。
二、培养目标:
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思想,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把知识创造成财富的现代中国人。除此之外,还要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1.熟练掌握,并把与学科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2.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
3.加强学术交流和实践体验学习,培养未来社会各界领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选拔办法:
1.在新生招生计划中设立两个信息化实验班,每班班额不超过40人,独立设置志愿。
2.学校根据考生意愿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择优选拔录取。
四、教学方式:
1.进一步深化我校“自主、互助、展示”课改模式,使得课改推进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完善课堂教学各环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评价功能,加强“互助小组”建设,信息化实验班要在学校课改推进中起到示范性作用。
2.充分利用数字化学校资源,实现云平台构建课堂,完善学生电子书包,三年一个周期,实验教师要完成各单元、各知识点的微课制作,将信息技术教学渗透到“每位教师每堂课”。
3.探索实践“翻转课堂”,减少课后巩固作业,增加课前预习作业内容,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各教研组学案资源库,加大预习环节和课上讨论环节,切实做到“先学后教”。
4.为切实提高信息化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我校将为信息化实验班的每位学生提供“双导制”教学。学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资源优势,为每位学生配备2位导师,包括基本素养导师、专业学术导师。基本素养导师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专家教师担任,负责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基本素养;专业学术导师由学术专长的教师担任,负责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与科学素养。
五、课程设置:
1.为学生打造个性化课程
  信息化实验班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校为不同发展志趣的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课程。班内按照学生的志趣,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设立不同的课程,对接不同升学目标。
  我校信息化实验班的学习小组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生在学业初期根据自己志趣选课,学校将根据选课类型、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若有需要,我们将组建新的学习小组。
2.长短课时相结合
对于信息化实验班学生,我校将在部分章节和内容上尝试实行大、小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大课60分钟,小课30分钟。小课主要用于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等。大课主要用于学生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展示,完成当天作业等。另外,我校还将根据需要和相关科研院校联系,为信息化实验班的学习举行各种专题讲座,到科研院校参观研究设施、野外实地考察等有利于信息化实验班学生学习成长的活动。
3.实践课程
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以体验、合作等为标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专题性社会实践、考查,开展游学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关怀意识、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等。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建立信息化实验班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小组职责,确保信息化实验班的顺利实施。
领导小组组长:翟召东
      副组长:鲁守宏、辛守涛、贾廷深、许帅、李杰
工作小组成员:张鲁、王建、程毅、朱凤鸣、薛江涛、梁荣饶、王树清、曲琳娟、刘荫禄、朱凤冠。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信息化实验班实施方案、招生和编班办法、设置课程方案、直到能够三年发展规划及实施与管理、组织教师培训、确保经费投入与资源建设、协调部门合作与分工、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方案的科学合理与有效运行。
工作小组职责:全面落实各种实施方案,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课程,研究教学管理、改革评价方式,组织各项活动,完成具体任务。
2.师资保障:学校将聘请相关科研院校的专家、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成立信息化实验班课程专家组,进行培养计划制定、课程研发与实施、升学指导等工作,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学校将根据实验班的实际需求,为实验班量身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确保实验班教学质量。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外出培训,加强实验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及时召开协调会,结合校情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
3.制度保障:建立信息化实验班实施方案(三年),信息化实验班管理制度,学生奖励激励制度。
4.资源保障:在信息化实验班实施小班化教学,每班班额不超过40人,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一个微课制作中心,确保微课制作质量;建立六个信息化实验班专用教室,分两年完成,配套硬件设施,确保的广泛应用。学校要对信息化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室、图书资料、自习室的使用、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优先考虑。
     
 
 
                                  青岛三中
                                  2016-04-05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