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辅导

3773考试网2016中考语文辅导正文

《泥人张》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来源:fjzsksw.com 2011-1-7 14:46:54

 

23:我觉得这课文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师:空白,好,你看,他找到我们还没有谈到的东西了,好,接着说。
  生23:例如在第十一自然段,“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这个地方连接的不是十分紧密。我们可以想象,泥人张回家加班加点地做泥模,然后交给小贩,告诉你给我卖,然后第二天发动群众一起来讥笑海张五。这是一处空白的地方。还有在十三段,“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这地方省略了海张五是如何的气愤,因为他在饭店欺负了泥人张,也就是嘲笑了泥人张,那么泥人张使了这招来整他,发动所有群众来笑话他,那么他肯定十分生气,之前他还说了句“贱卖都没人要”,他是不要还不行,他还不得不买,所以这地方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师:好,谢谢。我觉得这文章一个最大的空白就是对泥人张没有一处外貌描写,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眼睛大不大?他的眉毛浓不浓?他的手是不是特有的艺人的手?什么都没有写。所以,就让我们想象泥人张是个什么样的奇人。
  师:好,这八个话题呢,我们还有一个话题没有说到。我来说一下,场景。我们想,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生:天庆馆。)天庆馆,这就是场景,在酒楼里面有了这个冲突。小说很讲究场景的设置。场景的作用就是让人物集中地在这里表现,让人物巧遇,然后表现他们各自的面貌。场景的作用就是集中地表现人物,《最后一课》,外国小说,那个场景是什么?就是教室。人物都集中在教室里面来表现,场景设置的技巧是我们读短篇小说要注意的。
  师:还有一些细节我们还没看出来。你看,海张五出现的时候是不是有外貌的描写,大脑袋、中溜个子,后面有没有照应啊?
  生:有。
  师:泥人张捏出来了,就是照应吧?(生:是。)还有的地方就像戏剧的场景一样,你们看啊,第六段,“但是不一会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细嗓门”,是不是有点戏剧的味道?海张五是什么嗓门?
  生:大粗嗓门。
  师:大粗嗓门。试想一下就觉得很有味道,一个细嗓门的在那儿讲话,一个粗嗓门的在那儿喊叫,这个写法值得欣赏。
  师:好,我小结一下。(与下面课件内容同步,老师讲解)
  (屏显10)
  阅读活动二:手法欣赏
  作者将场景设置在天庆馆内,让人物在这里巧遇,展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作品中人物出场的艺术、人物介绍的艺术、人物对比的艺术、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艺术、伏笔照应的艺术、悬念释念的艺术都表现得非常的高妙。
  文中细节描写精彩,穿插手法娴熟,心理描写不露痕迹,空白艺术的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这是一篇很有欣赏价值的美文。
  师:这一课我们有两个活动:
  (屏显11)
  说课文,训练能力
  品手法,开阔眼界
  师:说课文,用来训练我们的概括能力;品作者的表现手法,以开阔我们的欣赏视野,开阔欣赏视野是更高层面上的能力,是文学欣赏能力。谢谢同学们。你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议论风生,表现得很好,谢谢大家,下课。
  (整理:李文珍)
  【点评】
  本节课是余老师应大连开发区第六中学的要求,根据大连开发区第六中学现在正在进行的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课题而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余老师不仅满足了六中老师的心愿,而且为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课前特地询问了学校的教学进度,并告知任课老师课前不向学生做任何辅导,学生只做简单预习即可。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是真实的语文课。余老师这种大家风范,如果不是亲历,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泥人张》一课,余老师精心设计了两个环节:“课文概说”和“手法欣赏”。“说课文,训练能力”;“品手法,开阔眼界”。通过读写结合、读说结合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以写促读,融知识、能力训练于一体
  上课开始,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余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用余老师的话说,“请大家一起完成一个小小的作业”——在“泥人张”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这似乎不难,学生也很感兴趣。不过,就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学生对“泥人张”的评价、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已经暗含其中。正如余老师在教学中完成第一个活动时所谈到的:“故事写的是泥人张与海张五的冲突,由此来表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其实我们刚才在给‘泥人张’三个字前加修饰语的时候已经有人谈到了。”由此可见余老师课堂设计的独具匠心。如果把这看作是课前的一个小小的热身活动的话,那么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则在以下两个环节中充分展开:
  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阅读活动二:手法欣赏
  两个环节,余老师采用了让学生先写后说的方法,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先写后说,先写后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更加完整。两个环节,十二个小问题,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课文,以写促读,而且不露声色地教给了学生十二个知识点。在完成阅读“活动一”中的第二个小问题时,可能因为学生对“情节”这一概念理解得不够好,学生自选话题时,绕过了这一问题,课堂出现了冷场。余老师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四个要素加以把握,没有简单地灌输,而是巧妙地引导,使学生很快掌握了从“情节”角度概说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叶老先生的一句话: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余老师以他对课文深刻地挖掘、以他巧妙设计的话题,印证了叶老先生的这一观点,真正实现了以老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