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20.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4分)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21. 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三(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越来越好是一种愿望,越来越好是一种状态,越来越好是一种结果。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朋友多了,心相通了,大家越来越好;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其实,越来越好的还有风景,还有心情,还有习惯,还有……
来吧,拿起手中的笔,去抒写心中的越来越好。请以“____越来越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提倡写成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3)不少于600字。
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
一(22分)
1.略。
2. ①句,删去“就要”或“即将”。
③句,在“同学”后增加“感受”或类似的词语。
3.略。
4.吴用; 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智取大明府、智取文安县、排九宫八卦阵。
5.略。
二(68 分)
(一)
6.7.略
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各2分)
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
10.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或: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4分,每点2分。)
11.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 ②前人的精华 自己的经历 自己的文艺创造 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6分。第①题2分;第②题4分,每格1分。)
12.因为书斋是个人的领地,不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利于个性施展。(4分。答出个性施展得3分,其余1分。)
13.例如:王维写就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地位。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创作的颠峰之作,堪称百科全书。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4分。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三)
14.①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②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15.种子轻巧,能随风飘荡到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可以防止水分渗透的细胞,因此可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传播到更远的地方。(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6.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避开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引诱昆虫来无偿为自己传播花粉;能自我开花结果繁殖后代。
(6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三点得满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启示可围绕自觉地适应自然环境,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取生存的条件等方面(2分),联系实际2分。
(四)
18.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19.(1)“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1分),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1分)。(2)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 成“巨额财产”,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修辞1分,含义理解1分,意同即可)
20. 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
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质。
(找准照应的句子1分,作用3分,意近即可,若未找准照应句子,则该小题不得分。)
21.要点: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理由一般,给1分,不充分,不给分。(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3分)
三(60 分)
22. 参见中考标准,建议注重对语言修养和细节的表现方面的评价。